16、堵心的南大街(1 / 2)

加入书签

刘书记让负责记录的秘书小同通知司机班准备一辆大巴,并通知让城建局的老局长王军良也参加。

刘书记打头,一政常委们跟在后面,下楼坐上一辆大巴车,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已经坐在司机旁的位子上。刘书记给大家介绍说:“这位是原城建局局长王军良同志,是城市规划的内行,也我们华南县城规划的最早参与者。”

老人转身向各位领导点点头,算是和和他们打招呼。

车子开出县委大院,绕过中心广场,先在北大街和东西大街开了一圈后,开向南大街。

车子进入南大街后,立即被堵住了。这时,刘县长笑着问:“四条大街都看过了,大家觉得那条大街的规划比较好啊?”

姜刚是军人出身,性格比较直,脱口就说:“这还用问?当然是北大街最好了,双向四车道,中间有绿化带隔离,有非机动车路,也有人行道,只有在这儿,才有点现代化城市的意思。”

刘书记笑着问:“那你觉得南大街怎么样?最大的问题在哪儿?”

姜刚说:“南大街啊,太窄了,车一到这儿就堵,当初也不知道是谁规划的,我看应该再宽一倍才行。”

刘书记说:“这条南大街当初就是王军良先生参与规划的,就让他给大家介绍一下当初规划南大街时发生的故事。”

王军良说:“这条大街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未期规划的,我那时参加工作不久,主要是协助几个专家整理档案。当时,华南县建设局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专家,叫杜青野,解决初期,曾经参与过很多大城市的规划工作,原来在秦西市设计院工作,但这个人很骄傲,说话很直接,因为公开顶撞领导,被发配到咱华南这小地方。

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他的样子,每天都穿着雪白的衬衣,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走路永远是昂着一颗头,显得得意洋洋的样子。

南大街规划方案的第一稿是由他提纲起草的,他的设计宽度是五十六米,五十六米是个什么概念?刚才咱们看了北大街,北大街的设计宽度是五十米,也就是说,如果按照他的设计建设的话,南大街比现在的北大街还要宽六米。”

王有良讲到这儿,罗羽飞忍不住插话问道:“如果当初真的按照这一方案建设的话,现在的南大街肯定要比北大街还要繁华得多,因为有三十多年的积淀啊,可是最后为何建设成现在这个样子呢?”

王有良叹了一口气说:“他这方案一拿出来,就遭到很多人的质疑,五十六米宽?这得占多少地?这一条街可以打多少粮食?可以养活多少人?城里又没有几辆车,还四车道,两车道都多余,还有什么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什么的,当时人们连听都没听过。惭愧的讲,我当时也是这么认为的。

面对同事的质疑,他皱着眉说:“城市规划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我设计五十六米宽是有科学依据的,你们什么也不懂,和你们说不清楚。”

最后他骄傲地对我们说:“如果严格按照我提的方案搞建设,我保证,这条街五十年内不会落后。”

现在看来,他的看法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可是,在当时,几乎没有一个人支持他。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句话诚不我欺。

当时的县委书记叫成长军,在坐各位可能都听说过,他是读书时就入了党的老革命了,他一生为官清正,在华南当县长、县委书记长达十年之久,开通惠民渠,造万亩平原,对华南的经济社会发现的贡献被公认是历任领导中最大的。

当时建设局将杜青野的设计方案报送长军书记审阅时,长军书记拍着桌子大骂:“华南县城有多少人?多少车?一条街道搞五十六米宽?打算在大街上踢足球吗?真是乱弹琴!”

他将当时的建设局局长贺国伟叫去指着鼻子训了一顿,让建设局重新设计方案,将宽度砍去一半,最多不得超过二十八米。

听到县委这个决定后,杜青野曾找到县委书记成天军直言相谏,他说:中国现在是八亿人,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二十年后就会超过十二亿,现在的中国城市化程度非常低,可是总有一天会暴发式走向城市化的。目前,我们县城只有两万多人,也没有几辆车,可是,我可以断定,二三十年后,华南县城的常居人口一定会超过十万,车辆会超过三千辆,到那时,我们再来看这条街,就不会觉得它太宽,只会觉得它太窄了。如果我们现在就把它建得很窄,以后就显得更窄了,城市就会在这果出现肠梗阻。

一座房子,如果盖得不好,我们大不了把它拆掉重建,大不了是损失一点金钱的事。可是城市的一条街道设计错了,就麻烦了,因为以后的城市建设都是根据它而建设的,那是一通百通,一阻百阻啊,所以,我们搞城市规划,宁可超前一点,但绝不能保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