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事后诸葛亮,不如臭皮匠(2 / 2)
于是,希勒向这些投资者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你是如何知道大盘会在那个时候发生反弹的?”大多数投资者,不管是个人还是被试,给出的答案无外乎“直觉”、“内心想法”、“历史证据和常识”、“股市心理学”等,他们都没有提到具体的事实或明确的理论,连美联储的可能干预都没有想到。
这个研究告诉我们,事后聪明式偏差虽然让人们认为未来很容易预测,但无法让人们准确地说出我们是根据什么样的信息来得到这一结果的。这就意味着,人们在事后对事情的认知并不能证明他们的预测能力。这对我们的行动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种事后聪明会让他们忽略对自己行为的反省,不再注意对事情进行科学预测,从而进一步增加行动的风险。
6.3 多角度思考
由于“事后聪明”的态度让人们过多地陷入到“自以为是”的陷阱中,不利于人们对事物的下一步判断和决策,因而在这一心理效应被公布不久,心理学家们就开始研究减少事后聪明式偏差的办法,如保罗·斯洛维奇和巴鲁克·菲施霍夫的研究。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被试阅读四篇有关生物学、心理学、气象学的实验的简要介绍。然后,他们对第一组的被试说,这些研究还没有开始,“简要介绍”只是预测;而对第二组的被试说,这些研究已经完成,“简要介绍”就是最终的研究结果。
之后,研究人员告诉这些被试,现在有科学家即将对“简要介绍”的内容进行一次“验证实验”,实验可能出现两种结果——“简要介绍”中的结果和另一种结果,并要求这些被试估计这次实验能够得到“简要介绍”中的结果的概率。
结果发现,与第一组学生相比,第二组学生对于“验证实验‘所得到的结果是否能够重复’简要介绍的结果”的问题给出了更加肯定的预测。这一结论符合“事后聪明式偏差”的理论。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又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让第二组学生先考虑“验证实验”中每种实验结果出现的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原因进行概率预测。结果发现,经过这个思考步骤,第二组学生与第一组学生对“验证实验”结果的概率估计的差异已经大幅度缩小了。
由此,斯洛维奇和菲施霍夫推断,事后聪明式偏差虽然难以避免,但如果人们开始考虑有哪些原因可能导致事情出现不同结果,就可以大幅度减少这种偏差。
这一系列实验告诉我们,若想在减少事后聪明式偏差,我们就应该仔细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过去的事情可能有哪些不同的结果?在什么样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而如果我们只关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很可能就会高估这一结果出现的必然性和类似结果在未来出现的可能性。
6.4 生活启示
无论如何,我们得承认,不管我们对过去的事情分析得多么充分,我们都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因此,对于前景还不明朗的事件,我们应该尽量抱着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去审视,认真考虑出现各种不同的结果的情形和原因。这样,我们才可能少受甚至免受“事后聪明式偏差”的影响,作出较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