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事后诸葛亮,不如臭皮匠(1 / 2)

加入书签

民间有一句俗语,“事前不开腔,事后诸葛亮”,专门用来讽刺那些事前无意见,事后才高谈阔论的自作聪明的人。www.Pinwenba.com殊不知,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事后诸葛亮”倾向,而且,这种态度倾向还很不容易被消除。

6.1 人人都是“事后诸葛亮”

“事后诸葛亮”,在心理学上则被称为“事后聪明式偏差”。它是指这样一种倾向,即忽略已知结果的影响,而将已经发生的事情视为相对不可避免和显而易见的事情。

最早对这一效应进行研究的是心理学家巴鲁克·菲施霍夫和鲁思·贝思。

1972年,尼克松对中国和前苏联的访问。在访问前夕,菲施霍夫和贝思采访了几组以色列学生,要求他们对尼克松访问中国和前苏联的15种不同结果的概率做出估计,例如,尼克松总统是否至少会与毛泽东主席会晤一次,美国是否会在北京建立大使馆,美国是否会与前苏联建立太空联合发展计划,等等。

之后,在尼克松访问开始后的2~26周内,研究人员再次采访了这些学生,并让他们重新回忆他们以前所做过的预测,并告诉他们:“这份问卷与之前你所做过的问卷一模一样,希望你能根据上次的预测结果来进行回答;如果记不住上次的预测结果,那么就假设现在正处于尼克松总统访华之前,你将要对各种可能的结果做出概率估计。”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在他们再次提交了问卷之后,询问了他们对访问结果的了解程度。

结果发现,就他们所知道的已经实现的结果而言,75%的学生回忆出来的预测概率比他们之前的预测概率要高;而对于那些他们认为没有实现的结果,大部分学生回忆出来的预测概率也远远低于之前的预测。也就是说,他们的预测在正确答案出现之后变得更加准确了。

据此,菲施霍夫和贝思认为,在已知事情的结果之后,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将存在明显的事后聪明式偏差。

6.2 我们没有预测未来的能力

由于事后聪明式偏差的存在,在事情发生之后,我们总是相信,早在事情发生之前,我们就对结果一清二楚了。然而,研究表明,对于不确定的事件,我们并不善于在看到结果之前预见到事情的发生方式。

1987年10月19日,美国刚刚出现过一次恐怖的“黑色星期一”之后,心理学家希勒就针对一些投资个人和投资机构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

在这个调查中,他问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当天就知道大盘会在什么时候反弹吗?”在没有参与交易的投资者中,有29.2%的个人和28%机构的回答是肯定的,在参加交易的个人和机构中也有近一半人表示自己知道何时反弹。

他们的回答可不可信,看看“星期一”当天出现的极度恐慌的事实就知道了。在那个时候,大盘能在其后迅速反弹,大多数人都觉得那是一个奇迹。但是,这些投资者却在事情发生后明确表示,自己是知道大盘会在什么时候反弹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