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问题与对策(2 / 2)
1、市县级教学研究机构教研员。按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课程门类和学段配备教研员。
2、乡镇中心学校教研员。乡镇中心学校配备语文、数学等学科各3—5名专职教研员。
3、各级教学研究机构可根据实际需要,聘请一定数量、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兼职教研员。
4、全省高级中学、完全中学、24个班级以上的初级中学和乡镇中心学校都要单独设立教研室。
三、教研员任职条件
1、教研员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育教学观念先进;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指导、管理能力;市县(区)级教研员原则上应是省级骨干教师,乡镇中心学校教研员原则上应是市县级骨干教师。
2、小学和学前教育教研员要具备小学高级教师以上职称,大专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10年以上;中学教研员要具备中学高级教师以上职称,本科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10年以上。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把教研员入口关,把德才兼备的骨干教师选拔充实到教研员岗位上来。对现有教研员队伍中不符合任职条件的人员要采取措施调整到其他岗位。
四、加强教研员队伍管理
1、教研员要经常深入学校,深入课堂,了解和掌握本地区学科教学的现状,立足改革前沿,有的放矢地指导教学。省、市县(区)、中心学校教研员每年听课(或上课)时间分别不少于40节、60节、80节。
2、教研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每年参加不少于10天的业务培训进修。教研员的培训由市县级以上教学研究机构组织。
3、教学研究机构对聘请的兼职教研员,要提出具体明确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兼职教研员所在单位要把兼职教研工作计入其工作总量。
4、教学研究机构要建立专、兼职教研员业务档案,每学年对教研员进行师德和业务能力考核,考核结果与评优、晋升、绩效工资发放挂钩。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教研员要限期提高或及时调整。
五、提供教研条件保障
1、各级政府部门应为教研机构提供必需的办公场地、办公设备、图书资料等设备设施,要为教研活动安排足够的专项经费,确保教研活动正常开展。
2、省、市县教学研究机构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研条件,改进教研方式,尽快建立教研网站,并督促、帮助、指导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建立教研网站。
3、各级各类学校应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校本教研经费,保障校本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六、教研员的待遇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研员享有中小学教师的同等待遇,教研员按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评聘职务,并享受相应的职务待遇。
2、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适当放宽教学研究机构评聘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的限额,应充分考虑其特殊职能和工作特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地市级以上教研机构的教研员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按科研或高教职务系列评聘职务,并享受相应的职务待遇。
海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海南省人事劳动保障厅
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教育厅
二○○九年三月四日
案例8.2以课改激活科研,以科研支撑课改
本文是笔者2007年11月在西安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论坛”和第七届全国教科所(院)长会议上的交流发言稿,之后又在2008年1月在海口举办的“琼甬(宁波)教育科研论坛”上交流,并发表在《中小学管理》2008年第1期。此文在此引用时有删改。
——海南科研与课改良性互动的几点经验2001年和2004年,海南省先后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围绕课改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工作,积极组织教育科学研究,以课改激活科研,以科研支撑课改,形成了课程改革工作与教育科研工作良性互动的局面,使海南省的高中课程改革成为全国瞩目的亮点和特色。
一、专家先行:项目研究先于课改实验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全面的变革。实验之初,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考虑到实验的特殊性——实验对象是学生,改革不能出现任何闪失——海南省采取了“项目研究先于课改实验”的审慎推进策略,针对实验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项目研究,进行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
例如:2003年,在海南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前一年多,就由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专家牵头,组织了70多人的研究队伍,根据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成立了若干个项目组。研究人员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写出了54份研究报告、实验方案、教学制度、指导文件和操作案例,编印了《海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项目研究报告集》和《海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指导手册》。对课改实验难度较大的工作,如排课选课、走班管理、学分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考试评价、实验评估、新课程宣传等,都研制了专门的指导文件、实施方案,提供了操作案例,为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展开奠定了较好的制度基础。
二、样本先试:样本实验先于推广
为了避免课改实验的盲目性,海南省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在自愿的基础上,确定了20所学校作为高中新课程实验研究样本校,吸收样本校管理者和骨干教师参与实验项目研究。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题,按照“样本实验先于推广”的思路,要求样本校先进行实验或模拟实验。
例如:选课和走班是高中教育制度层面的一个重要变革,也是一大难点。在推进选课和走班方面,各样本学校都进行了有价值、有特色的探索,如海南中学经过反复研究,率先创立了“定餐制、配餐制、自助餐制”相互协调补充的课程编排特色模式,使国家主导,学校、教师、家长引导,与学生自主选择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课程的实施。
课时不足是各高中学校进入新课程后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及时组织教学研讨会,交流破解课时不足难题及实施有效教学的经验。很多高中学校在遇到这个问题时,不是简单地增加课时,而是科学地分析课时不足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破解课时不足问题的办法,如洋浦中学经过仔细梳理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寻找导致课时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样本校取得经验后,我们帮助学校总结提升,再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存在的实际差异,采取以点带面的推进策略,大面积推广样本校的经验。有多所学校的特色成果都被选为国家级通识培训的案例。
三、整合力量:关键环节合力攻坚
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为此,我们组织多方力量,合力进行重点攻关。
海南省成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测研究项目组、中考中招改革研究项目组、高中评价改革研究项目组、高考高招改革研究项目组和综合素质评价研究项目组,对考试评价问题进行持续的研究和探索。
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征集意见,并组织多方面力量反复论证。仅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指导方案的研制,我们就十易其稿。其间召开了十几次座谈会;下发正式文件到各市县及学校征集意见;通过网络征集意见,征集来的意见达634条,10余万字;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研究和论证。最后,经过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基础教育司、考试中心组织专家深入调研论证,进行“三堂会审”,才获得正式批准。
由于整合力量,合力攻关,多方论证,使得考试评价制度比较顺利地实施。在普通高中阶段,海南省积极探索和创建校本评价制度,开展学分认定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引导学校实施全过程管理和调控。实施“基础会考”制度,既减少了考试科目,又确保了课程的全面开设和学生的均衡发展。本着稳步推进、有所作为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创立了“3+3+基础会考+综合素质评价”的高校招生考试模式。2007年,海南省高考和高招工作平稳顺利,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四、技术突破:巧用网络破解难题
海南省课程资源和教育基础都很薄弱,我们要承担新课程实验的繁重任务,深感专业支持力量严重不足,要有效实施通用技术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也面临极大的困难。我们深知,像这样的难题,按常规办法一时难以完全化解,因此只能另辟蹊径,思考和研究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从信息化方面找出路。经过多方接触,我们与热心教育网络风险投资的北京今日园丁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了“新思考(CERSP.COM)”网络平台,率先创建了“成长博客”、“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网站2008年以后,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在海南省财政的支持下,创建了“海南教育服务平台(HERSP.COM)”,平台功能更加完善。。
在解决专业支持力量不足方面,海南省充分利用“成长博客”等新课程教研网站,研究并创建了网络研修模式(包括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为广大教师发表观点、交流经验、解决问题、释疑解惑提供了一个跨时空且低成本的网络平台。我们以这种网络研修模式为基础,结合近年推行的校本研训和联片协作机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海南特色的“以校为本、区域协作、网络支持、研训一体”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新模式。
在破解资源不足难题方面,我们组织专家提供在线指导和答疑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省以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培训及校本研究”成果为基础,首创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网站,有效解决了这门课程资源空白、教师相关知识不足、专业支持力量薄弱等突出难题,保证了通用技术课程的大面积开设,为牢固确立这门课程在普通高中教育中的地位提供了成功经验。
海南省还以教育部规划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成果为基础,利用网络创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式评价制度。针对学校对这门课程开设意愿不高(该课程不列入高考范围)、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指导经验、课程实施监管难度大等困难,要求学校将这门课程的实施计划、过程、成果及其评价工作等,都实时呈现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通过网络对学校课程实施和评价的情况进行指导、评价和监控,有效促进了这门课程的广泛开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有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报告质量很高,有的还对省政府有关决策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