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2 / 2)
林子予挂了任书彬的视频通话,放下了工作,听着林子期哽咽断续的声音,回答她说:“有钱?有钱的标准是什么?十万?一百万?还是一个亿?他是不想结婚,或者说他不想和你结婚。”
“太讽刺了……曾经我不想结婚,现在我想要个家庭,却落得被伤害的下场……”她似乎觉得这是一种报应。
“其实你想要什么?他会不会陪伴你,你感觉到他爱你吗?”
“我想要什么……我只知道我很爱他啊……我也感觉到他爱我……每一次他抛下所有来陪伴我、照顾我,我觉得这些爱意那么真实……”
“那为什么不享受这种爱?为什么要顾及到未来?为什么把未来牵扯到无辜的爱情里?你真的只是想要一份单纯的爱或纯粹的陪伴吗?”
林子期许久没有回复。电话那头也没有了声音。她似乎在思考,在与自己作漫长的对话。
过了很久后,她才恍然大悟一样,依然带着哭腔,却镇定地说:“我觉得我想要一个家庭。我无数次地在意对象能否给我一个完整的未来,也许我就是想要一个家庭,我想要一个孩子,想要属于我的丈夫和孩子……”
林子予早就太明白她的答案:“那你知道你需要什么样的伴侣了吗?”
挂了电话,林子期还是舍不得妹妹,她的每一次失意,都太依赖林子予。
“妹妹,你聪明理智,你优秀独立。在爱面前,你总能把自己保护得那么好,还能把我也一同拯救。我一直羡慕你、嫉妒你,几度想要成为你。但我知道,我永远不能成为你。不论是削去脚后跟,还是割掉脚趾头。尽管我穿上了那双晶莹的玻璃水晶鞋,骗过所有人,被英俊帅气的王子抱着骑上了那匹洁白无瑕的奢华坐骑,不出百米,我也会开始丑态百出、狼狈不堪、叫苦连天,最终在看戏的众人眼中一个踉跄摔倒在血泊之中,抬起头时,众人在笑,而我心惊肉跳。”
她告诉林子予自己那些羡慕她的想法,却让林子予感到无比失落。那些林子期所不了解的自己,都是抑郁伤感的,她所看到的每一个林子予都光彩亮丽、令人动容,只有林子予自己明白自己内心极端的自负与自卑、善良与邪恶、果断与懦弱。
林子予才是羡慕林子期的,她羡慕林子期能说出自己的故事、哭诉生活对自己不公——往往那些能说出自己不幸的人还都是幸运的,他们敢于表露,等待救援;而那些表面安好却不露声色崩溃着的人,他们自己经历、自己消化,最后也还自己听着他人的不幸,偶尔搭上一把手。从沉默中走来也走向沉默中去,好像一个能言善辩的哑巴。
“为什么我们那么不一样?好像是因为我从小就被灌输‘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教育,后来我也就真的觉得我的任何请求都是麻烦。往后我的生活是我自己的,我一个人照顾自己很好,爸妈觉得无需担心便也不再关心。而我也就慢慢地一个人继续独立着,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那时候我倾向于认为那些我觉得亲密的人,是真的不会全盘接受我的依赖和脆弱,与其说是亲密关系不亲密,不如说人本身太贪婪,他们的渴求太苛刻,直到我认定了我本身是不值得被爱的。于是一旦有人对我示好、示爱,我都觉得有些讶异和兴奋。
生活好像是一个循环着的圈子——我变得有些不安了,好像重新长成一个小孩子,还是说我的幼儿时期来得有些晚了呢?独立的时候我开始想要有人依靠和依赖了,只要有人陪着,我也就没有脑子地跟随着了。好像我的童年缓缓敲响我的人生大门。
于是我就像一个孩子一样,会提出要求、会有我想要的。可是啊,有的人她们伸手张嘴要惯了,自然有人给惯了;而我从不开口,总觉得好像只要张嘴就被嫌弃,内心的羞愧难当谁都不懂,给了我的人仿佛觉得自己亏大了、都是牺牲。
亦舒说:‘我最怕别人为我牺牲。凡是用到这种字眼的人,事后都要后悔的。’
嗯。我实在是太不喜欢别人为我而勉强的样子,有时候可能也不过是情境代入下的某种自卑心态,总觉得别人是出于维护人际交往关系的目的而迁就我、陪伴我、不好意思拒绝什么罢了,而实际上早就疲惫、厌倦于我的某种请求和愿望了吧。
我也发现,一直询问别人是否要结束某种与我的当下事件时,内心仍然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忐忑:这样的询问是不是给别人带来了压力?这太让人不耐烦了。
我无法享受别人出于真心的或是有目的的关心,我担心我在别人面前所造成的可能的或不可能的麻烦。假如我偶尔会畏缩,那是不安和顾虑,也是患得患失。假如我孤清自傲,不是我辜负深情,大概是我全身而退的一种自我保护。我好像在暗示自己什么——我不值得被这样爱,不要靠太近。我有一种很明确的解决措施叫作‘划清界限’。
相反地,就很羡慕那些和你一样大胆的人。你们勇敢、毫不顾虑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你们信任任何关系里的客体满足。
真好啊。”
林子予根本不想成为父母所期望的成功人士,她觉得虚伪而且疲惫,她想保留自己永远有被原谅的空间,保留自己可进步的空间,保留自己作为不完美的人的空间。就连做一个牙齿矫正,她也必须听从父母的话,在牙医诊所死皮赖脸地纠缠一整天,只为降低最低价格套餐里的两百块钱费用。
那时起,她真正觉得自己是个废物,她厌倦依靠父母的自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