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当官那么久,第一次见识朝堂之争(1 / 2)

加入书签

第二日,长安城风平浪静,李傕等人也不是每日都攻城,这一日就是平静的一日,众多守军天亮十分见城外的大军没有大动作,心中不由欢喜。反军攻城一个月,城中死伤无数,近两万的兵马伤亡过半,要是吕布与王允等人极力要求各大士族都将私兵家丁派上城墙的话,这时候长安城只怕已经沦陷了。反军在城下猛攻一个月,丢下两三万尸首,据说西凉有人要来救朝廷,反军才放缓了攻城的速度。

这一日,张辽来不及睡上一会,几乎与陈林攀谈了一夜,天刚刚亮,张辽就拉着陈林出府而去,说是去上朝。陈林来长安的目的就是见献帝,陈林来蓝田的时候已经给献帝送了一份奏折,说明自己就在长安附近,所以陈林到长安也不算逾越。陈林在张辽的马车之中,外人是看不到的,在皇宫门口的时候陆陆续续有百官上朝,路过与张辽打招呼,陈林在内听得清清楚楚。不过到了皇宫门口,陈林就必须下车了,顿时惊起几个路过的官吏的主意,都不是什么数人,陈林一一打招呼,便与张辽冲冲而入。被宦官安排在偏厅等候,这时候陈林可不能直接上朝,朝堂之上不是这个州牧可以随便来的地方,他不是京官。

大殿那边,群臣激烈,多是针对现在的情况,互相指责,献帝坐在宝座之上冷眼而视,董卓死后献帝本欲大施手脚,不想这几个月来事事不顺。让这个年轻的孩子不由阴狠起来,朝堂上个个口口声声说大汗天下,可是献帝从来没有能任意做过什么事情。尤其是司徒这个老匹夫,更加是总是处处摆着一副忠臣的样子只要不按照他的意思办,就苦苦大喊,实在是不能容忍。

献帝心烦,一拍龙案:“好了。”一声幼稚的尖细的声音顿时响起:“王司徒,先城外贼子怎么样,城中又如何?”王允一抬头,看了一眼吕布与张辽,现在长安的军事主要由这两人负责,只有这两个人才镇得住。王允出列说道:“陛下,军事方面可问中郎将吕奉先和张文远两位大人。”

献帝转过头去,吕布一看,抢在张辽面前:“陛下,如今臣守西门和东门,乃是贼子主攻的方向,贼子连月猛攻,不见消停,只是今日有闻西凉武威马寿成将军与陇右韩文约将军起兵勤王,西凉反贼才放缓攻势,这几日稍微消停些,臣下两门连同各处武装人员只剩七千兵马。”

献帝嘀咕了一声,望向张辽,张辽出列:“禀陛下,臣还有两千人,分守两门,此外城中皇甫将军居中还有一千人马策应四门。”献帝一惊,那么少,急忙望向京兆尹赵温,这个赵温乃是赵谦的弟弟,表字子柔。献帝说道:“张大人,你身为京兆尹,不知现在长安城中有多少人马?”

张温急忙跪着出列,还以为皇帝是让他去打仗呢,呼道:“陛下啊,城中连同禁卫军都不够一千人啊,还要分布城中维持治安,臣无能。”献帝一看这摸样,就大怒,但是赵温说的也是实情,总不能让皇宫都没有人来守把。以前是吕布守皇宫,现在大敌当前,王允也好,吕布也好,都知道厉害,也就不顾不上什么控制献帝的事情了,还是打退叛军再说吧。

张辽在地下见那么多大臣个个如此,出列道:“禀陛下,臣有事请奏。”众臣被吸引而来,只有那边吕布眯眼无动于衷,吕布身为长安两大军权实力派岂能不知道昨晚的事情,不过这与他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也就不关心了。

“益州牧陈伯至陈大人,昨夜进城来了,此刻就在外间等候陛下召见。”

一声惊起无数波浪,陈林来了?怎么来的?他来干什么?傻子?有胆气,忠臣啊,跟我有什么关系——张辽的话引得无数思索,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反应。献帝却是无限惊讶,这时候还有人回来长安,这时候还有人在乎自己?献帝震惊了。

王允却深有意味的看一眼张辽,陈林来了不找我却找你,什么意思,是不是有什么阴谋。王允居功,自以为自己就是朝中最重要的人,自然应该是什么事都是自己先知道才是可以的,这时候王允脸色有点不乐。

太尉皇甫嵩却是一片激动,大汉的臣子啊,这才是大汉的臣子啊。

司空杨彪,就是杨赐的儿子,杨赐可是陈林的师傅,但是自从杨赐死后,杨彪与陈林并没有任何联系,但是耐不住这层关系是众所周知的。杨彪此时十分的尴尬,董卓霸权之时,杨彪去巴结董卓,被士人不齿,但是偏偏董卓还不是很信任他,杨彪真是成了两头不吃好的人。幸好后来慢慢的远离了董卓,还有就是杨家现在门生故吏还是有的,没有被王允算账,要不然弄得跟蔡邕一样就麻烦了。杨彪在朝中几乎是孤立无援,除了几家自己的弟子门生还算可以,其他人都不怎么鸟杨彪了。

“宣,宣进来。”

陈林不能抬头,只能低头看着宦官的后脚跟,一步步的小跑着过去,直到小宦官低声说道:“进去吧。”陈林就见一个巨大的门框,知道这是大殿,依旧是低着头,以百分百的臣子之礼上前,重重的跪着:“臣,益州牧陈伯至拜见陛下,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中规中矩没有丝毫的逾越,也没有什么浮夸的地方。

献帝见陈林如此虔诚,十分的满意:“爱卿抬头起来说话。”

陈林这才敢抬头来看,透着余光只见文武百官个个看猴子一样看自己,陈林不由尴尬。这时候王允首先受不了陈林竟然让所有人都关注他。王允厉声喝道:“陈大人,不好好在益州,一个外臣来长安只怕不妥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