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安南国(1 / 2)
弘治一朝内忧外患,看似是弘治中兴,但实则可能是亡国一朝。朱厚照即位的时候年纪并不大,隐忍重用大臣包容文人的狭隘保护势弱的一方,在诸多平衡之下,国家政权慢慢地恢复了平稳。百姓不认这个帐,对朱厚照那是一个敌对。殊不知固然朱厚照做的有不到位的地方,却也不是他的主要责任,而是前朝留下来的积弊,种下了恶因才结下了恶果。朱厚照非但没有加剧恶果,反而尽力弥补,如此还被诸多百姓不解,实乃皇帝之中较为冤枉的人。
这些陆炳原本看不太透,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当几经沉浮终于在身心上都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陆炳方才看明白了这一切。但普通百姓就不知了,朱厚照性格又是矛盾的,一方面好大喜功喜欢张扬,一方面他又十分务实,认为这等事情实属正常理所应当不值一提,所以很多时候并无官方信息,对百姓的误解不禁止更不解释,甚至懒得解释,造成误解加深等等等等。
而嘉靖朝能有初期的繁荣和平和态势,也全得力于朱厚照的治理,朱厚熜属于得了朱厚照的好处,这叫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当然陆炳之所以之前处处维护死去的先帝朱厚照,不光是因为朱厚照是陆炳的莫逆之交,两人惺惺相惜虽感情不深但是交心的朋友,甚至是可以托付生死的朋友。其次,虽然陆炳当时没有看透国家政权和内部事务的一番事情,但却也可以从另外方面看出朱厚照的贡献。朱厚照冒天下之大不韪,违抗朝臣所冠下的违抗祖宗规矩的不孝罪名,东征西讨打下一片安宁的边疆。
可惜英年早逝,朱厚照被害死去后,嘉靖皇帝朱厚熜开始了平和的治国之策,因为受了朱厚照大刀阔斧改革的利益,所以朱厚熜成了百姓口中的明君,他错误地认为是自己治国之策的正确。当然准确的说。治国之策也是杨廷和和杨一清的治国之策,因为当时朱厚熜的控制权并不大,嘉靖初期也只有不到一半的权利抓在他的手中,这就是为什么陆炳要帮朱厚熜夺权的原因。
在陆炳出征倭寇。回来后反被处罚之后,堆积在大明边境的不安开始爆发了。没有人知道朱厚熜为什么要冷落陆炳,甚至牵连到了随军的这一大群有功之臣。旁人并非想不到朱厚熜的小心眼,因为所看的景象很简单,出征打仗胜利反被贬,无非是为了打压陆炳,防止一家做大。
这样的朝廷,谁还会为国效力,还有哪个大将敢大胆指挥呢,一切只能墨守陈规听朝廷的指令。但战场之上千变万化,这样不败才怪。可想而知周围的暴动和叛乱以及侵略迅速增长起来,到了嘉靖八年末九年初的时候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境界。所以在白羽的挑动下,几方势力分别由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朝着大明进攻而来,万幸。陆炳再次出山了。
安南国想动又不敢动,看到周围国家进攻大明也想来捡个漏,生怕错过了最佳良机,但毕竟国力太弱,实在不敢动大明这尊庞然大物。当陆炳被任为龙影大将军后,他们就更加慌乱了,但每个国家都有激进之人和年轻气盛之徒。所以在安南国内战与和两派闹得不可开交。
陆炳并不是法西斯主义的暴徒,不管是穿越前还是穿越后,是被挑断手筋脚筋病卧在床还是现在权倾天下如日中天,陆炳都不是。但陆炳是个喜欢大片国土的人,虽然国土面积过大对治理有问题,不如小国方便管理。可地大物博,只要占据了土地,国家税收就会增加,产物也会增多,国则强。这一切都对丰富国内市场经济和商品种类有着重大的影响。边境的扩张也对外地的防御起到了作用,形成大片的缓冲带等等等等。
至于募兵增多还有文化融合等就不说了,若是陆炳有机会有实力开疆扩土的话,他一定不会放过这等良机。
只是现在并不是所谓的良机,四野战乱横起,本来陆炳安排的是天衣无缝,但沈紫杉的背叛却让陆炳的计划变得仓促起来,捉襟见肘难以顾全。苏常熟天下足,苏杭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不管怎么说南方现如今已经成了大明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不光如此,农业的繁荣带动了整体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即便是财大气粗倒卖金银的沈家,也是要以南方为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这就是为什么当年沈家费尽心机要跟陆炳联合的原因,无非就是为了借助朝廷的力量控制南方经济命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