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本分(1 / 2)
下午临时有点事情,今天更新早发^_^——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家的臣子最清楚。
朝堂上下,无论官职大小、权位高低,在单独面对景泰的时候,心里多多少少都会有些不安,唯独温锦迁是个例外……他当然不会主动去招惹这个疯子,但同样的,他也不觉得景泰有那么可怕。
温锦迁本是昭文馆学士,官位不高不低,手中也不存太重的权力,直到付家倒台后,他才开始崭露头角,不是他想要借机出头,而是被景泰皇帝硬生生地提拔起来的,与他同期崛起的,还有另外几位大臣,但是几年下来,其他人都已经不知所踪了,唯独温大人的官越做越顺,短短几年里,他已经做到中书令高位。
有人暗中传言,莫看老温现在得意,说不定又是一个付潜训。对此温大人只是一笑了之,自家事自己知,他绝不会落得付丞相那样的下场,自己和付大人不一样、和满朝的大人都不一样,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不论再大的官,说穿了,一份工作罢了。
中书令和店小二其实是一样的,大家都是给老板干活的。
店小二如果总惦记着掌柜的钱匣子,会被扫地出门;中书令若是总想着皇帝的东西,下场怕是会更惨吧。两份工作,当真没有区别的,如果非要找出一点不同,仅在于,店小二的老板只有一片店面、一个钱匣;而中书令的上司,坐拥天下一切……这就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了!
从荒漠里的一块石头到朝堂上的重臣,大燕境内所有所有的一切,统统都是景泰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科举。
从朝廷角度,科举为国家选拔人才,不停提供新鲜血液;从考生来看,这是改变身份、一跃龙门的大好出路;且这套制度大大刺激了民间‘读书’之风,不论从哪个角度去想,科举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否则也不会从大洪朝开始一直沿袭到现在。
科考之中同期贡生彼此间会多有联系,把一份交情落在贫贱时,将来大家都当了官,彼此会有个照应,‘同科’之谊是官场中的一份重要关系,这才有了‘天星榜’一说,指的是同榜出来的学子,曰后都得做高官大吏,这其中自然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将相之才,不外大家走得更近、彼此更照顾,渐渐凝成了一股绳、结成不错的势力;另一重更重要些,中榜考生会被拜会主试考官、奉其为师,这是自古便约定俗成的规矩,考生固然有抱大腿之嫌,但对考官而言,何尝又不是个丰满羽翼、发展势力的好机会。
当初付大人就一手把持科考,严查造假舞弊,对有才但无钱的学生还会特别关照,落了个廉相尊师的好名声,也只有内行才晓得,付丞相图得根本不是钱,而是人。
可是考生也好,考官也好,不知是故意还是疏忽,大家都忽略了一件事:天下是皇帝的,所有的考生、所有的官自然也都是皇帝的。
你用皇帝赐下去的官来编结自己的势力,又和店小二从偷掌柜的钱有什么区别?
所以温锦迁把手揣在兜里,从来不会伸出去,就是那个道理,所有一切都是皇帝的,不管他拿什么,归根结底都是偷了万岁的东西。
或许皇帝不说什么,但他把事情看在了眼中、落在了心里。
付大人曾是当朝丞相,温锦迁在他麾下为官,自然也有过不少接触,以温大人对他的了解,姓付的绝不是笨蛋,正相反,丞相精明多窍,是一等一的聪明人,温锦迁自忖远远比不得他,是以一度有些疑惑,连自己都能明白的道理,丞相怎么会想不通?
直到后来,温锦迁做了中书令,位置不同、眼界也变得更加高远,才大概想明白:丞相不傻,只是低估了皇帝。
付大人不是从本朝才开始做官的,在上一位皇帝驾前,便已经身居丞相高位,权力场中有进无退,他已经走上来了,想要在全身而退又谈何容易?所以丞相一直在努力维持一个局面,把自己的力量控制在一个平衡上:既不会威胁到皇帝,又能让景泰心存忌惮,不敢轻易铲除……可是付大人眼中的‘平衡’,在皇帝看来却只有:三天。
三天工夫,付家被连根拔起。
景泰剪除三大重臣,谭归德是怪病、权力渐渐瓦解;谢指挥使是暴毙,继而取消常廷卫编制;就只有对付付丞相的手段最为激烈,毫无征兆中圣旨颁布,朝野引发剧烈震荡,可是这份‘震荡’比起想象中,却还是轻得太多太多了……没人能明白景泰究竟是如何做的,竟然能保住大局稳定,或许是神佛保佑?对此温锦迁无意追究,也不敢追究,他只明白一点就足够了:老板凶猛,想长长久久地把这份工做下去,‘本分’两个字尤其重要。
所以温锦迁很本分,所以温锦迁的官越做越顺。而尽本分并非畏首畏尾,恰恰相反,该说的他一定要说,不管皇帝是不是爱听,他觉得,自己挣得就是这份钱。
今天万岁很反常。
以他平时的脾气,一点小事都会有人头落地,这次一座大营反了,他竟笑起个没完。温锦迁只当没看到万岁的笑容,神情沉重道:“万余叛军不足为患,但‘护法’之名殊为可虑。尤其国师怀莫测之心……”
佛主与人皇对立,此事天下皆知,在大燕朝堂上则是个大大的忌讳,没人敢向景泰多嘴,但温锦迁‘本分’,既然涉及到国师他就要说,皇帝不爱听也没办法,为此以前也挨过不少训斥,不过也只是训斥而已。
出乎意料的,这次皇帝没有发怒,反而笑容更加欢畅了:“锦迁,想不想立功?”
温锦迁肃容应道:“为吾皇分忧本是臣子分内之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