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摇滚狂潮(上)(1 / 2)

加入书签

总有人抱怨电视里的明星露个脸就能赚到平常人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却很少有人会想到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明星,是因为他们的能力远高出平常人。拿明星和普通人比较,这种比较本身就不怎么聪明。如果要比,也应该是拿明星和明星做比较才对。

中国明星长期以来都有隐形的等级划分,从一线划到三线,三线以下算不入流。其实不入流的根本就不能算明星,而以三线明星和一线明星做比较,差距也大不到哪里去。单就歌星来讲,10年之前,内地一线歌手的出场费基本在50万到60万一场之间,三线的价位则是在30万上下。至于内地之外的话语区明星就比较贵了,最贵的能到200万元一场左右。

出场费的价位大多是明码标价的,但大部分时候却是有价无市。像韩虹这种一线的实力派歌手,每年能接到的商演机会也就三四次左右。至于其他歌手,基本上也是这种情形。

所以在纯数字时代来临之前,歌手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卖唱片以及开演唱会,而当下载时代来临,唱片市场彻底萎靡后,演唱会就成了歌手们唯一的收入来源。但是开演唱会的各种准备工作实在是太过繁杂,并且一些无力自筹资金办演唱会的歌手也不见得能找到赞助商投资,于是大批歌手无奈只能转向演员方向发展。

影视歌多栖艺人的时代,活生生被盗版商逼了出来。直到网络收费时代的降临,歌手们,才终于重新变得像歌手起来。

可是现在,一个变态却以一用一种战斗机的姿态,向全中国的艺人阐明了一个事实:跨界才是王道。

王可凡作为目前中国的超一线艺人,已然拥有了俯瞰众生的地位。

而作为被俯瞰的其他艺人们,却只有眼红的份,而没有泼粪的胆。

不能说王可凡的成功和他能抓住机会的眼光没有关系,春晚,戛纳电影节,还有这次的威尼斯电影节。可以说王可凡自从春晚成名以来,没有错过一个可以提高知名的机会。

可他之所以能抓住机会,最关键还是取决于他的能力。

惊人的唱功,大师级的学术能力,两个月做出20首歌曲并且唱遍全世界的创造力,甚至连做个广告都能拿世界大奖。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现在的中国,每一个人,每一天,都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听到或者看到王可凡的名字。

大街小巷里欢快的nk吐槽歌,电视里播放广告屏幕左右上角显示的创意师王可凡的大名,学校里时不时有老师拿王可凡拿当明星也得好好学习的例子……王可凡,到处都是王可凡。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王可凡能赚多少钱,都不会再有人觉得多了。以往很受鄙视的“你行你上啊”,放在王可凡身上却一点都不过分。普通人,只要能达到王可凡的一项成就,就足以富足安稳地过上一辈子,至于那些明星们,若是再有一项王可凡的能耐,想必身价也能再涨上一个价码。

中国的影星、歌星们,正在逐渐地和王可凡拉开距离。

久久没有动静的华语娱乐圈,终于在威尼斯电影节宣布王可凡取得本届电影节最佳原创音乐大奖的消息后,为国际娱乐圈又输送出了一个可以叫得响的中国名字。

在王可凡之前,外国人能喊出的中国名字一共只有李小龙、程龙、李联杰和张子怡四位。至于我们自认为在好莱坞混过的周闰发大叔,早在十年前,就已经湮没在了好莱坞滚滚的洪涛之中。

王可凡照例去威尼斯亮了个相,不过当晚过去领完奖后,马上就连夜回来了,甚至连欣赏一下水城风光的心情都没有。

没有人知道王可凡现在的工作有多忙碌。

一下子从一种曲风换到另一种文风,其难度之大,有点出乎王可凡的意料。

颁奖那天,王可凡曾经请教过喜多郎,但是喜多郎对于这种创作上卡壳似乎也没有什么办法,因为喜多郎自己从来就没有卡壳过。王可凡心里清楚,这东西和天分有关系,而天分,和悟姓又是两码事……

如果不是因为有特异功能,王可凡觉得自己这辈子或许都写不出歌来。那20首已经发表并且卖得非常不错的吐槽神曲,只不过是他用海量的自虐式创作方法,撞大运弄出来的而已。

所以大运就是大运,王可凡不可能每次都那么凑巧,刚好就能写着写着就开窍了。

从威尼斯回来之后,王可凡删掉了之前写的所有摇滚乐的谱子。

太差劲了,糟糕透了。

一百多首歌的草稿,被王可凡送进了碎纸机里,当碎纸机嗡嗡作响着把那些稿子剪成纸末的时候,王可凡觉得自己的头皮都在发颤。

欢乐的曲风已经不适合再唱下去了,而眼下唯一能用来获得持续关注的威尼斯电影节又已经过去。在这个转眼就能桑海变沧田的数字时代,王可凡花一年多时间积累的疯狂人气,如果无法跟上足够的后续火力,三个月就会转冷,半年就会发散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