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四章 巡政御史(1 / 2)

加入书签

朱栩坐在椅子上,翻阅着奏本,心里还是在不断的计较。

明年是大明‘新政’的第二年,很多改革举措将向深入推动,去年还是他在京外走了一圈,开了一通杀戒,这才让很多事情顺利起来。明年的‘新政’将更加困难,同时他又不能随意出京,朝廷上下面对的形势将极其困难。

一阵之后,朱栩合起一道奏本,突然向曹化淳道“对了,巡政御史,准备的怎么样了?”

曹化淳稍微想了想,道:“回皇上,二十二个省,需有二十二巡政御史,外加配齐各种各类的官员,总人数有近三百人,内阁,六部,大理寺,督政院等都还在商讨,还没有完全定下来。”

朱栩沉思片刻,道“让内阁加紧督促,必须在元宵之前出京!巡政御史,要将各方面都摸一摸,朕要看看大明的具体状况!还有,这二十二巡政御史还要交错巡视,不能出现糊弄的情况,一经发现有内鬼,严厉惩处!”

“遵旨。”曹化淳应声。

朱栩摆了摆手,低头认真的批阅起来。

曹化淳悄步退出去,转身向毕自严的班房走去。

在朱栩批阅奏本的时候,内阁的各种命令也不断颁出去,相当的密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系列的任命了,除了任命各省的参议,参政,副督正,还有就是大理寺的官员,这个异常引人注目,因为巡抚的品级是从三品,依照‘战区’划分,设立的四个由京城大理寺直辖的‘巡回大理寺审判廷’,品级是正三品!

也就是说,这个巡回审判庭,有权审理辖区内的所有案件,哪怕涉及巡抚,总督都可以!

他们的品级,是从三品!

这对地方来说,简直太过可怕,犹如绳索套在脖子上,大口呼吸都不得!

京城的一干观察家,舆论批评家都为之侧目,继而掀起一股股的风潮,各种言论铺天盖地,席卷京城,接着就如狂风大浪,滚滚如潮,冲击向大明的四面八方。

大理寺的动作相当突然,这原本应该是年后的安排,可汪乔年新任大理寺卿,又入了内阁,迫不及待的想做些事情,因此也不愿意等到年后,着急忙慌的就对原本大理寺的计划进行了大幅改动,强力推进。

大理寺。

大理寺现在的基本架构,一个大理寺卿,少卿二人,六个大理寺丞,还配有断官三十六人,专司审判,另外还有常参官等七十多人,机构上是越来越庞大。

汪乔年现在正在大理寺,听着二位少卿的讨论。

“大人,这东西南北四大巡回判廷,我等建议由寺丞担任,两年到三年回京,轮流任职,并且地方也要轮转,以免被腐蚀,为祸地方……”

“省级官员,自然都是还要押送京城受审,但其他的,在地方上审,是不是有些……就是不放心……”

“没错,现在的地方上,什么事情都推来推去,一推二推之后,事情就糊涂了,怎么理都理不清……”

“皇上给我们大理寺这么大权力,就是要朔本清源,打击那些贪官污吏,还吏治一个清明,不能给他们机会,决不能手软!”

汪乔年静静的听着,等了一会儿道:“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明日召集大理寺各级官员,建言献策,本官回来后进行梳理,对于有用,可用,全数采纳,并且重奖!”

“是。”二位少卿齐齐应声,声音澎湃。大理寺现在真的不同了,那是有内阁辅臣坐镇的二品衙门!

在汪乔年商议的时候,督政院正忙碌不休。

除了对各项律法加紧完善之外,对各地督政院督正使,督正的任命,也需要督政院复核,随着一个个任命发布出去,预示着督政院的权势,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

二十二巡政御史,大部分都由从督政院选拔,其他各机构派人参加。

靖王的班房内,看着眼前的魏学濂,有些头疼。

这个魏学濂之前与吏部的人在皇家政院门前打了一架,闹的是沸沸扬扬,连后宫都牵扯,介入了,虽然没有被判刑,可也‘拘禁’了半个多月,短时间内,是不能复起的。

偏偏,这位又是皇帝点过名的人,又是皇家政院系的学生领袖,不能一直放着不管。

从本心来说,靖王也觉得这是一个人才,算是他半个心腹,有心启用。

“你是说,你想做巡政御史?”靖王看着魏学濂,面色淡淡的道。

魏学濂知道自己的情况,一本正经,老老实实的道“是,下官也不想王爷为难,正的不行,副的也可以。”

在巡政御史上,靖王的话语权很大,任命一个副手根本不叫事,想了一阵,靖王道“你想去哪里?”

二十二巡政御史,负责巡视的都是一个省,要长时间观察,总结汇报给朝廷的。

魏学濂早就想好了,道“下官想去南直隶……江.苏!”

靖王摇头,道:“别想好事,江.苏是繁华,可问题也最多,这次去的不管是谁,肯定会栽在那里,你想清楚。”

魏学濂一听,目光就微闪,凑近一点道:“王爷,是不是有什么内幕?”

靖王端起茶杯,淡淡道“让你别去自然是为你好,其他地方挑一个吧。”

魏学濂闻到了一丝味道,作为前任的反贪局主事,他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看着靖王平淡的表情,最终还是道:“那,下官去河.南吧,近一点。”

靖王放下茶杯,道:“嗯,不过本王要提醒你几件事情,你们是督政御史,只有收集,暗中访查的权利,没有任何抓捕,审判,调派的权力,一切行动更不能刺激到地方,以免危及自身,明白吗?”

大明总体上看似平稳,实则上乱象纷呈,哪怕是在京畿附近,时常也冒出流寇,土匪,强盗等,至于京外,杀人越货的山头土匪多了去,各地的总督府虽然不断的,大规模的清扫,可在这种大环境下,依旧是灭之不绝,扫之不尽,难有净土。

督政御史一行三十多人,不管是在路上,还是到了地方,要是出点事情,往这些土匪头上一推,他们这些在京城的人,根本鞭长莫及,也难以查清,多半就是不了了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