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一张古卷引发的……(1 / 2)

加入书签

世人皆云,贪、嗔、痴为人性三毒,是人性之弱点,人必为其所累,一切苦难病痛皆无不与此相关,所以人总是被戒训:戒贪、戒嗔、戒痴,方可寄蜉蝣于天地,方得大自在。

可吾一生所观,无贪则穷,无嗔则弱,无痴则迷。凡缺一者,尚难为人,三者皆戒,能得大自在乎?

凡世间有所成就者,必有其三者之一,其他诸如传奇传闻,也不过因其有其一。

高官厚禄,不外或好名,或好利。

侠行高士,不外或好斗,或好远。

神女书生,也不过是一个痴字。

世人修行,也不过个“位”字,不愿为人下。

这些都难避贪嗔痴三字,或择其一,或择其二,或三者皆备。

人,生而有体,长则有识,有识方可有“真心”。

心可养,识自然可养。

然“真心”源于识,而识又源于何?

识相积,“真心”自成,但若不知“识源”,又怎么能真正的养识呢?

世人皆知练识,不知识亦有性。

世人所练之识,不过只重其形,不知其性,实大谬矣!

然性从何来?又住何处?

贪嗔痴先识而在,随体同生。

人有三尸,是为三尸神。

黄口小儿亦念:天灵灵、地灵灵,又知“举头三尸有神灵”,可见人身应有三道灵,可寄托贪嗔痴。

但吾穷极一生,未寻得三道灵在何处,更不必说贪嗔痴。吾亦有怀疑,所以不留吾之成法,唯留可留之处。

若有来者,不防探究一下,但愿谨慎之,匆使白发空!

看到这里尚志御既感到佩服,又感到可惜,佩服的是这位前辈不落窠臼敢于开拓,非大智慧大毅力者不能为此等之事,可惜的若此等智慧毅力能用于修行,就算是没能抓住本质,而是像世人一样修行,一样可以修为高绝,独领**。

这样的人物不能见上一面,实在是可惜!

等到尚志御再往下看时,却发现已经没有了,这古卷不知被多少人摧残过,能留总纲就已经不错了。

下面倒还是有几个字,与那“胡说八道”几个字一样——丑,这几个字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