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部】第七十九章 受教了(1 / 2)
蓝娱的工作人员还告诉康康,康哥作为一个新导演,如果只了解上述基本操作手段,那还是拼不过发行界的老炮儿们。
“现在明目张胆的一手交钱一手交票的买票房几乎没有了”,一位曾经做过驻地发行人员的工作人员透露:“基本上现在都是通过第三方来买。大规模的买票房都从线下转为线上,小规模的那些包场其实也算是变相买票房。”
在具体的操作中,买票房的方式越来越复杂,也看似越来越合理化和正规化。返点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导致了另一种发行界乱象——偷挪票房。如果你不懂游戏规则,不但会在竞争中处于弱势,更有可能成为被偷票房的直接受害者。
“合作方、片方、发行方、影院都会包场啊,我们平时的工作,有一部分就是找到合作方,让他们来包场。比如这部电影里有某品牌汽车的植入,我们就会去和客户谈,让他们来出钱包场,我们来帮他拿到影院的价格。”曾经的发行人员介绍着。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合作方有时候也会主动大量包场,赠送给自己的客户,“比如《富春山居图》的时候是奥迪每天包了300场,然后一天30万到50万,硬是把那片给撑过3亿了。”
严格来说,在包场行为中,观众并不是消费者,依旧是与电影相关的利益方在花钱买场,再通过活动赠送出去,为自家的电影造势充门面。
电商兴起后,出现了电商包场这种新形式,更方便操作、影响力和规模也更大。对于市场前景好的大片,电商都希望谈下独家合作。往往会豪掷几千万事先包场,用于保证电影的排片量,比如《心花路放》和猫耳电影独家合作,猫耳电影以几千万的投资为基本,由驻地人员和每家影院谈判,对每家影院的场次都有相应要求。比如要求加场或者要求更黄金的场次。
一位出品方的工作人员透露了其公司去年和t宝电影合作的一个案列:“电影快上的时候,我们去和金逸等三家院线谈了合作。当时我们和t宝电影票各出资100万,我们要求三家院线在影片上映的前三天,每天保证我们两个下午场两个黄金场的场次。影院则要求我们至少买40%的座位,这样就能开场。”在这个案例中,这200万的投资正是用来买上映前三天每天四场的百分之四十座位数的票钱。
传统的包场,票都是赠送出去。现在的电商相当于先用会员价把票买回来屯着,再以更低价散出去。虽然改变了完全赠送的模式,使大部分影票进入了市场流通;但低价模式带来的差价。则由片方和电商来支付。
无论是包场还是电商补贴,都需要相当大的投资作支撑。而在更极端的例子中,片方和发行方只要花很少的钱就能制造出很高的票房数字,最低只需花费8.3%的资金就能制造100%的票房。
具体的做法就是做假场,“我们简称为过数”,一位发行业内人士透露,“一般院线会选择观众最少的早场和晚场来操作,在影院排片和购票系统上都能看到这个场次。但却作为售罄处理,实际根本没有观众。那么发行方当然是一分钱票房都分不到。影院也只是拿一些好处费。比如说100块钱的票,可能给10块钱好处费。但场次排了,票房也就出来了。”
在这种操作中,电影院收不到100块票钱,片方也分不到43%,但票房的数已经出来了。相当于片方和发行方用很小数额的好处费买到了高票房。业内人士介绍。“做这种手脚的片子也很容易看出来,比如一部片子在全国都没排片了,你突然发现它一天还卖个几百万,然后死不下线。就比如某部明星云集讲述沉船的大片,最后一周一天400万就这么卖出来的。”
对于一些拥有影院资源的片方。更容易进行这种操作,而且连好处费都可以省了。“比如像xx公司这种自带影院的,我只在自家影院里面放映,我既是片方,我又是终端,我同时拿片方的43%,我也拿终端的57%,也就是说这部分我只需要交5%的专项资金和3.3%的营业税之后,我就能报上这百分之百的票房,我8块3我就能报100。某部获奖无数的武侠片就是为了给导演保留面子,硬是做了3300万的假”——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了这样一个案例——“这个证据也很容易找,你去查影院周票房排行榜,当时xx公司的这些影院,有15家进入排行榜的前20名,这种现象是非常不正常的。有的影院平时连全国前100都进不了,你突然跑到前几名,你说这不有问题吗?”
在返点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影院很可能会用偷挪票房的不正当手段,将一部没有返点的影片的票房挪到有返点的影片上。发行方也可能成为这种行为的主导者,授意院线去偷票房。
一位业内知情人士透露,“2013年xx公司在同时发一部励志片和一部青春片的时候,就把励志片的票房挪到青春片上了。因为xx是青春片的主导发行方,只是励志片的执行发行方,也就是在下面做事的,他在励志片上拿不到最大收益,于是就联合影院做了这个挪票房的事。”
用手写票的形式偷挪票房已经是最低级的一种手段,如今影院常用的方式是双系统。具体操作方式是一家影院买两套票务系统,一套负责出票,一套负责将票房上报国家,在出票系统中打出a电影的电影票,却在上报系统中计入b电影的票房,这种偷挪票房的方式较隐蔽,一般难以查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