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 两军窥匈奴【三】(1 / 2)
张杨是员骑将,不过,他在步下的功夫,却也不差。在马上,张杨擅长使用的是一条一丈一尺六寸长的马槊。但是到了步下,他惯常用的,却是一支九尺三寸长的白蜡杆子红缨枪。
俗话说,行家一伸手,就知道有没有。张杨持枪而立,单单只是一个架势,给关羽带来的压力,就超过了上一战中,汉军司马穆顺骑马冲锋时所带来的压力!
关羽的神色凝重起来。
虽然说是武无第二,可是实战当中,高手交战,经常胜负只在一瞬间。即使双方实力相差明显,一不小心,弱者也是有着翻盘的可能性的。
一旦在某场战斗中战败,以后两人再次交手,胜利的一方在心理上就会占据绝对的优势。心理上的优势,会转化为气势上的优势;气势上的优势,又会转化为实力发挥上的优势。
如此一来,就算败者的武力明显要强过侥幸胜利者,再次交手的话,他的失败可能性依然会更大些。
——这个武猛从事,是个货真价实的“千人破”。不像上一个姓穆的,只是将将达到了“千人破”的边儿……
一边眯着眼睛想着事情,关羽一边将全身的神经绷紧。其实,要论起来,他的武技,最不适合这种切磋比武性质的场合。
关羽的武技,讲究的就是一个势大,力沉。先用自身的威势,削弱敌人的斗志,再以天生的神力,一击制敌。
这,就是关羽武技的核心。
如此一来,关羽一出手,通常便要使出全力。第一刀,就是他威力最大的一招。如果一刀出手之后,敌人还能够完好无损,后面的战斗,关羽就很难有什么太好的机会了。
而如此暴烈的战斗风格,也使得关羽在出招之后,很难留手。对上穆顺这种与他相去甚远的对手,问题还不大。可这一刻遇上的张杨,却是关羽无法留手的强敌。
取胜,关羽觉得并不难。但是,胜利之后,及时的停手,不伤到对方,就让关羽有些为难了。
此刻的关羽,态度上倒是与那名汉军司马与他交手时的心态有些类似。这真是所谓的“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高手相争,分神就是大破绽。
对峙中,关羽短暂的分神,便成为张杨出手的好时机。
张杨出枪。
他看过关羽刚才的出手,知道对方的力量极为惊人。自恃在力量上,怕是无法与对手相抗衡,张杨在选择武器的时候,就极为聪明的选择了以技巧和速度为主的白蜡杆长枪。
白蜡杆子这种木质,最是有弹性。在与力量惊人的对手相抗衡时,只要使用一些巧劲,就能够有效的卸除掉,对手兵器上的力道。
如果不是张杨自己用枪的技巧,还不够完善,他就不会依然使用长槊,作为自己马战的主要武器了。
不过,一枪刺出,张杨依然将自己在长枪上的造诣,施展得淋漓尽致了。
一团斗大的红缨枪头,后面跟着长长的嫩绿色蛇身,仿佛要将身材魁梧异常的关羽,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常山盘蛇枪!”
关羽一口道破了张杨所使用的枪技。这数年以来,他与张狂的小舅子赵云,可没有少交过手。对于这种广为流传于北地州郡的枪技,关羽可是熟悉得很呢!
“常山之蛇,谓之率然。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皆至。”
本来,所谓的“常山之蛇”,是《孙子兵法》中提出的一种比喻。比喻的是一种灵活快速的军阵演练。但是,后来在军中诸多高手的推演下,慢慢的变成了一种攻守兼备的高明枪技。
熟归熟,可是关羽面对这种虚实相间,以速度和技巧取胜的枪技,还真的没有什么好方法。
好方法没有,不算好的方法,倒是有一个。
关羽平握青龙刀,猛然挥刀直刺!
是刺,不是砍!
对准“常山盘蛇枪”枪影最盛的地方,平平的将刀头刺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