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美国的策划(2 / 2)

加入书签

自然这个消息是掩饰不住的,海湾各国都跑来买了几架,因为这种飞机是目前最先进的战斗机,美苏都不可能出口,现在只有柳飞对外无限制销售,所以大家都买回去试试。

中东各国纷纷在柳飞买战斗机,自然让美国十分的眼红,不过各国加起来也没几架,这无疑对各国的军事实力是没什么马上提升作用的。

而美国国防部在历经一年分析,制作的对柳氏集团分析和对中国国力分析,也正式的出炉了,可惜的是还没等美国国防部长看到,柳风就先看到了。

这份报告详细的分析了柳氏及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并特别的强调了在中国的影响力,报告没有对柳风表现的家族有任何的考虑,只是用了一句话解释:“如果真有家族,那么以美国的实力是对付不了的,美国必然输掉一切,如果没有家族,那我们需要考虑什么家族因素吗?”

因此,通篇报告全部集中在柳风身上,并强调了正是因为在柳风的帮助下,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全面的经济增长,但是美国和世界各国希望看到的中国加工厂的模式反倒没有出现,中美之间的几次较量因为担心中国倒向苏联,而没有对中国造成阻击,这让中国已经开始恢复了信心。

如果放任下去那么美国必然会在不久的将来,面对一个比苏联可怕几十倍的敌人,那么最好的结果是在敌人没有成长前,就杀死在襁褓中。

报告最后给出了具体方向,首先是对柳氏集团,必须采取强制手段,直接从*上消灭柳风,并直接动用日韩基地的航母直接打击沈阳地区,打击大连船厂,和中国打一场常规战争。

用10天时间摧毁全部设施,然后停战,将中国的研发生产能力全部打掉,那么就算还有飞机,只要美国不靠近中国海域中国的飞机是没什么办法的,为此美国必然的会丢掉日本韩国的基地,并且很可能台湾被大陆收复,但是更深层次的报复中国人是不敢的。

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拉动所有盟友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起动手,因为单凭美国是很难组织起这么庞大的军事动作的,同时为了制约中国的核反制不会最后演变成世界核大战,必须和苏联达成一定的谅解。

这个计划的全部执行至少需要10年时间,这段时间必须打击柳氏集团的经济,在全世界制裁柳氏集团,并开始在中国的东海借口**挑动日本扩军,并推动日中提高战争级别。

在台湾地区推动**的上台,并促进**,使中国被拖进台海局势中无暇他顾,在南海挑动菲律宾、缅甸、越南、印尼对中国宣称主权的海域进行占领,逐步打击中国南海的活动空间。

并且在中国扶植民族反对势力,营造不稳定氛围打击*的威信,并拉拢周边国家对中国形成围剿政策。

对于经济上,对中国出口产品围剿,以低价倾销围剿中国产品,使国内大批企业倒闭形成社会压力。

至于对柳风直接在美国国内或其他地区制造冲突,然后将责任转嫁到柳风头上开始抹黑柳风的形象逐步的转变柳风形象,并在国际社会开始制裁柳风的相关产业。

柳风看着这个计划,心中却是可以肯定这个计划一定是会被执行的,因为后世在没有自己的情况下,美国照样执行了这个计划,何况现在有自己给美国这么大的压力呢。

中国站起来,无疑是因为朝鲜战争,因为如果没有朝鲜战争,世界上对中国绝对不会认为中国是大国,因为中国是直接在军事上打平了携二战之威的联合*队,并且使美国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正式因为如此,世界各国无论是哪个国家,都对中国刮目相看,并且在印度问题上,中国的强力反击也使得各国真正的看清了中国的实力,那就是在陆军上中国绝对不比任何陆军差劲,相反在比大多数军队强。

正式因为如此,西方才放弃了物理肢解中国的想法,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步的中*事方面只有在对越反击战才露了一手,但是这一手却明显表现出了不适应,中*队绝对不是以前的中*队了。

现在的美*队虽然看似被中国不断的公布新的装备给压制了,但是那是暂时的,因为无论任何人都不会认为中国能和美国抗衡。

因为中国没有海军,美国有近20艘航母,这个实力的差距使得中国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美国人会放弃中国吗?不会,他们是一定要把中国给逼到墙脚里,并从各个方面打击*,使中国在国内形成反对势力,推翻政府,在美国的扶植下成立一个亲美政府。

因此想通过和平解决问题是不太可能的,这一仗必定要打,至于怎么打,什么时候打,这个就要看什么时候美国准备好了。

自己也要加快建设步伐了,不能维持这种表面平静的状态了,因为这种状态的建设速度实在太慢了。

自己是绝对不会在这里坐着等着美国人给自己套上什么罪名的,既然有人想栽赃,那么大家干脆的撕破脸皮好了。现在的自己绝对不是5年前的自己了,5年前自己还是怕美国人直接下死手,现在美国人可没有那个机会了,除非美国人现在直接爆核弹,把所有的库存都扔出来,那样自己还真是没什么办法,不过现在美国人敢吗?他们不敢。

自己要让美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疼,并且让他们真正的感觉到恐怖和惧怕,后世是因为我们没有能拿得住美国的东西,但是现在我们能拿得住美国人的东西多着呢,那么还有必要成为世界加工厂吗?不,没有那个必要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