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2 / 2)

加入书签

他其实是很想御驾亲征的。可是他知道谢慎肯定不会同意,这才叫谢慎领大军去驰援安庆府。他好留下来跟着王守仁带领奇兵直捣黄龙。

可现在王守仁看出了他的心思,该如何是好?

......

......

以正德的性子,真想叫人把王守仁拖出去狠狠廷杖一顿。

但是现在不行,一是战事紧要。二是这个人是先生推荐的。

他若是真的命人廷杖了王守仁,那不就是打先生的脸吗?这种事他做不出来。

要说正德对谢慎还真是没话说。大明朝帝师可不少,能够像谢慎这样得到君父敬重的确实不多。

“王卿,朕答应你。”

正德虽然心中十分不愿,却不得不应下。

因为他知道,假如他不答应的话,王守仁真敢撂挑子不干。

“臣多谢陛下。”

王守仁得到正德皇帝的承诺,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臣定当为陛下效死力。然此行危险重重。若是臣不能回来......”

说到这里,王守仁有些哽咽。

“若是臣不能回来,也请陛下勿要为念,一心剿灭叛军。”

王守仁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国士,故而在面对家国天下事时会选择毫不犹豫的迎上前去,而不是退缩以求保全。

也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素质觉悟,谢慎会推举他来参与平叛。

“别说这些没用的。朕命令你一定要平平安安的回来!”

听到这里,朱厚照眼眶一红,朗声道。

这个倔脾气的年轻人最佩服的就是为国家舍弃个人安危的勇士。王守仁虽然是个文官,但却不缺乏勇士的一切素质。

在这一点上,朱厚照还真是有些矛盾。

他佩服王守仁的公心,却对王守仁不给他留面子十分愤怒,这两种矛盾的心情混杂在一起,还真是难以鸣状。

朕命令你一定要平平安安的回来!

虽然这句话霸道不已,但是王守仁听来却是异常感动。

一直以来,文官对这位少年天子都有一种误解。他们以上古贤明君王的标准要求正德皇帝,自然觉得正德皇帝荒唐放荡,没有一点明君的风范。

不说上古圣明的君王,便是以先帝弘治天子来作对比,正德都毫无疑问的是个“昏君”。

但正是这样一个文官们眼中的“昏君”,能够亲自巡视宣府,能够临危不乱激烈士气。

就是这样一个文官眼中的“昏君”,下令废除执行了一百余年的海禁,进行五口通商。

就是这样一个文官眼中的“昏君”,接受谢慎推行的新政,下令清丈土地,更改商税。

便是王守仁,都曾经对正德满怀成见。

直到这一刻,他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皇帝陛下并不是像他们想象的那样不堪啊。

或许皇帝陛下的私德是差了一些,可他一点不缺乏进取心和对这个国家的责任心。

只是皇帝陛下的责任心并不挂在嘴边罢了。

一旦涉及到国运大事,陛下还是能够做出最合适的决断的。

“陛下,臣遵旨!”

王守仁毅然决然的说道。

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君臣同心更好的事情。能够做到这点的都是上古人物。邻近的几朝哪个不是君臣相互猜忌,最后导致内忧外患?

像当今天子这样信赖臣子的君父,不说绝无仅有,也一定是不多的。

此刻王守仁觉得自己能够在正德朝踏入朝堂中心是一件极为幸运的事情。

如果他在弘治朝崭露头角,那最多也就是李东阳、徐溥、刘健等人的高度。

不是说三位阁老不好,只是这种程度的贡献难以对大明作出根本性改变。

三位阁老更像是补锅匠,大明哪里有漏洞就去补哪里。

可眼下大明立国百余年,有些东西早就烂了,还烂到了骨子里,光靠补是补不上的。如果不能狠下心来,将烂掉的部分切掉,将会蔓延到全身,到时可就来不及了。

王守仁越来越觉得谢慎不容易。

谢慎年纪轻轻,就得担起中兴大明的重任。他不但要说服高傲的天子,还得和几乎整个文官集团以及既得利益群体对抗。

便是李首辅和谢次辅也未必是完全站在谢慎这一边的。

只要谢慎走错一步,那些痛恨谢慎触碰他们利益的衣冠禽兽就会一拥而上将其撕成碎片。

故而谢慎走的很谨慎,每走一步都要停下来仔细分析,绝不能走错一步。

王守仁便是以谢慎为榜样,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变成那些衣冠禽兽。

也许他没有谢慎的天赋和敏锐的洞察力,但只要有一颗为了大明献身的心,多少会作出些贡献。

当今天子少年践祚,正是需要良臣匡扶辅佐的时候,光靠谢慎一个人显然是不够的。

“王卿放心好了。朕是天子,受命于天。朕保佑你不会有事。你一定要拿下南昌,端了宁王的老巢!朕要看着宁王如丧家之犬般四处逃窜。朕要看着他跪在朕的脚下求饶!”

朱厚照直是激动不已,他一扬手臂道:“先皇把大明的江山交到朕的手上,绝不是任由宵小觊觎的。朕要让他们为做出的事情后悔!”

......

......

江西的水系纵横,光是一个鄱阳湖就供养了万千生灵。

比起江南来,江西的景致少了些许妩媚,但若论大气却是丝毫不让的。

王守仁率军渡乐安江后,望着江畔的奇诡风景,如是感慨道。

“大帅,我们要在前面的河湾下船,往鄱阳湖去得步行。”

一名副将恭敬禀奏道。

“恩。”

王守仁轻应了一声,挥手道:“传令下去,等到了河湾,全体士兵换上百姓的衣服,将兵刃用葛布包好收到包裹里。本帅没有下达命令,一概不准将兵刃拿出!”

“得令!”

副将一抱拳,高声应道。

王守仁心中并不踏实。

其实他也怀疑过这条线路是不是最佳的。但思前想后,还是觉得从乐安江行至鄱阳湖,横渡攻打南昌是最靠谱的。

这样等于是来到宁王的老巢,从后方偷袭。

虽说宁王在南昌留下的兵力并不多,但一旦被发现他也将陷入到被包围的险境之中。

故而这一次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如果失败了,他很难把这只军队安全的带出江西。宁王的手下一定会拼了性命将他截下。

便是为了这些弟兄,他王守仁也绝不能有任何决断失误!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