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节 曾国藩南下事件(1 / 2)

加入书签

曾国藩到大明半年来,湘军果然没有发生动乱,这即让清廷欣慰,却更感到恐慌,因为他们看到曾国藩在湘军中的威望,实在是不可替代,而清廷对这只军队,没有一丝一毫的掌控能力。

当然曾国藩不是神仙,也不是圣人,即便最为推崇他的改革开放之后,他也顶多被文人吹捧为半个圣人而已。

所以曾国藩不可能真的只用一封信就让湘军上下服气。

曾国藩为了在他之后让湘军保持稳定,他是动用相当多的政治手段的,在这个过程中清廷完全配合了曾国藩。

比如曾国藩提出,让清廷补发军饷,清廷是咬着牙从各种地方,尤其是最后借了大笔的洋人贷款给湘军补发了大半年的欠饷。

另外曾国藩给湘军将领请封,清廷也逐一采纳。

湘军虽然名将众多,但随着罗泽南、李续滨等早期猛将的战死,后期的两大支柱,一个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领的吉字营,得名是因为1856年曾国藩为支援江西吉安而招募,另一大主力则是号称霆军的湘军鲍超部。

曾国荃不用说了,身份上是曾国藩的亲弟弟,自身也战功赫赫,安庆之战,天京之战,湘军后期的攻坚作战,几乎都是曾国荃一手指挥,因此威望很高,几乎被湘军内部看作是曾国藩天然的继承人。

鲍超的身份则有些尴尬,他出道更早,早在太平天国还在广西的时候,他就在八旗将领向荣手下带领川军作战,但真正发迹还是在湘军时期,但他本人不是曾国藩嫡系,而是跟随湖北巡抚胡林翼出道的。

胡林翼将鲍超引为心腹,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才成就了鲍超的战功。而且跟曾国荃相比,鲍超是一个更纯粹的武将。

在战功上,鲍超的战功稍弱于曾国荃,安庆作战和天京之战上,鲍超基本上都是在外围作战,配合曾国荃。比如曾国荃包围天京早期,鲍超参与作战,等包围圈稳固之后,鲍超带人就到江西持续打击黄金文等太平军外围势力。

但要论军力强弱,曾国荃和鲍超是不相上下的,曾国荃主力吉字营兵力不到两万,鲍超部精锐不过一万二,俩人是旗鼓相当,同为支柱。

可俩人身份差别很大,曾国荃是曾国藩的亲弟弟,鲍超早年跟随向荣,跟随胡林翼,尽管胡林翼过去一直唯曾国藩马首是瞻,可胡林翼自己都已经死了,所以鲍超这只部队,位置十分的尴尬,说是杂牌吧,他战斗力很强,说是嫡系吧,又总感觉跟曾氏兄弟隔得比较远。

面对这两人,曾国藩向清廷上书,擢升曾国荃为安徽巡抚,鲍超则为江宁将军。

清廷对这个建议,欣然采纳,因为他们看出,这是曾国藩自己在往湘军中掺沙子,是可以用鲍超来制衡自己的弟弟曾国荃,鲍超地位本就尴尬,如果将鲍超调往曾国荃帐下听令,鲍超自己都不会有怨言,相反还会为靠上了曾氏兄弟这棵大树而踏实。

可是曾国藩却同时提拔鲍超和曾国荃,尤其是鲍超,此前驻防将军这种官职,可是旗人专享的,现在也破例给了一个汉人,鲍超的地位等于是大大的提升,甚至还稳压了曾国荃一头,因为驻防将军是跟总督平起平坐的,而巡抚明显在总督之下。

但问题是曾国荃的势力,明显大过鲍超很多,尤其是曾氏兄弟的名分,加上赫赫战功,可以说只要曾国藩现在死了,曾国荃登高一呼,湘军诸多名将下辖的十余万军队,一定会拥护曾国荃的。

因此曾国荃势必对鲍超不服,而鲍超因为自己地位提高,也不会向曾国荃示弱,今后俩人指挥貌合神离,恐怕很难合作下去了。

拆散湘军中两大支柱,也就等于肢解了湘军,让曾国荃和鲍超都无力割据一方,清廷何乐不为,以前只敢这么想,现在既然是曾国藩提出来了,他们乐的顺水推舟。

只是这样以来,湘军就防守有余,进取不足了。曾国荃继续驻扎安庆,一步都不挪窝,既有对这个安排不满的意思,也是因为实力上确实不济,一时之间很难在顺流而息跟已经恢复元气的太平军交锋。

但太平军想要绕过安庆的湘军,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两军就僵持在了长江一线。

这就是目前北方的态势,可以说很大程度上,都是曾国藩来岭南造成的,曾国藩南下岭南,影响如此之大,他个人的行为,显然已经不再是一种私事,而成了一种政治事件了,这就是真正的重臣的威力,如龙王,行走间披风带雨一般。

曾国荃率本部以及其他各部湘军驻扎在安庆的兵力已经到了四万人,鲍超手下也扩张到了三万余,转而驻扎到了江北的瓜洲一带,跟镇江的太平军隔江相望,防止太平军过江,而其他还以江宁将军的身份,节制江北绿营、八旗诸部五万余人。

鲍超在江北,左宗棠和李鸿章两股力量都放在这里就有些拥挤了,所以清廷任命左宗棠为江苏巡抚驻守淮阳之间,而将李鸿章北调镇压山东的捻军,给李鸿章了一个山东巡抚的身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