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节 控制军权(2 / 2)

加入书签

这样的人,在这个时代,肯定不可能安分守己的去种地,要么拉杆子造反,要么就是镇压造反来飞黄腾达。卓兴选择了投军,他胆智过人,骁勇善战,先后在广东、福建、江西一带作战屡立战功。清廷甚至赏赐了顶戴花翎和“格良叶巴图鲁”称号,因功封为潮州总兵,并赏赐三代一品封典。

此时卓兴手中拥有三千多心腹手下,很多都是他当年的江湖朋友,有一身好武艺,是此时惠潮嘉道最有力的部队。

张宝铭知道朱敬伦要掌控惠潮嘉道的军队,但他真的不想跟卓兴动手,又自觉无法劝动卓兴主动放弃军队,他觉得自己两面为难,这个客家秀才倒也刚烈,直接给了卓兴一把刀子,将自己的处境告诉他,说要么他带着兵去投朱敬伦,要么直接攮死他张宝铭。

还别说,卓兴这种人还真的吃这一套,虽然呼喝怒骂不止,但是最后被朋友义气逼着,带着他的手下来广州整训了,他自己也被朱敬伦请去了军校学习,看到卓兴的遭遇,张宝铭又反过来替他担心,面见朱敬伦,希望朱大人不要翻脸无情,如果最后要杀卓兴的话,他愿意替卓兴一死。

朱敬伦笑张宝铭小肚鸡肠,他反而不恼,接连磕头,拜托朱敬伦一定不要言而无信。

卓兴都妥协了,文星瑞手里只有两千人,是他从福健家乡招募来的福健团勇和在潮州当地招募的潮勇,也是悍不畏死械斗磨练出来的性格,他不像卓兴已经高居总兵,还只是一个团练帮办,自己也是捐官出身,一直想谋一个出路而不可得,本来还可以仰仗他父亲,可是父亲死了,在自己前途和张宝铭威逼,以及卓兴做榜样的情况下,他也带着人来广州了。

文星瑞跟卓兴不一样,他是读书人,朱敬伦虽然也送他进入了军校,但是对他就格外关心一些,告诉他,将来是要他当文职的,这是张宝铭都承诺过文星瑞的事情,这也是他最关心的,这种读书的富家子弟,依然有深深的重文轻武思想,有这种保证后,他非常高兴的在军校中学习,把所有的团勇放心的扔给了朱敬伦整训。

惠潮嘉道最强力的两只部队都被朱敬伦降服,剩下的清军绿营,要么早就做鸟兽散了,要么就是在各地混吃等死。

其实绿营兵也不容易,能活的像个人,谁愿意低人一等?这些人当兵就是为了吃饷,可是清末连那点微薄的饷银都不能保证,因此大多数绿营兵其实还得身兼副业才能为生,有的是在码头上扛活,有的则是跟帮会勾结开办赌场等,还有的走私鴉片等物的。

因此这些人要紧的不是他们愿不愿意跟朱敬伦走,只要给钱就是让他们跟太平军走,他们都无所谓,要紧的是他们身上一身的兵油子习气,但为了地方安全,朱敬伦还是将这些人都接收了进来,一人一两银子,然后让军官们狠狠地整训吧,反正什么时候学规矩了,什么时候放他们出来,也不怕纠正不了他们身上的劣性,法国的外籍兵团对人渣从来来者不拒,朱敬伦没道理练不出他们来。

惠潮嘉道的道台、军队甚至连财政要害的海关,全都被朱敬伦控制,这个地区也算是纳入了朱敬伦的地盘了。

整个广東省此时能控制的地方,和值得自己控制的地方,基本上就都在手里了。

在没准备好跟柏贵撕破脸,或者说是跟清廷撕破脸之前,朱敬伦暂时选择了静待时机,暂时停止了扩张的脚步,稳下心来将主要精力放在内政之上。

并且开始谨慎的盯着自己周边的邻居们这一年来的动向。

太平军这一年的表现有起有落。

随着安庆失陷,又被叛徒出卖,太平天国后期两大台柱之一的英王陈玉成被清军俘虏。

这时候太平天国中唯一能镇得住场面的就剩下李秀成这一个大将了。

此时李秀成已经攻占了苏锡常杭州等江南富庶地区,建立了一个苏福省,清军江南大营早就被拔出,在江南一带基本上没有什么敌人。

李秀成可谓是兵精粮足,依靠苏杭等地的财富,他还从上海走私了两三万洋枪,火力空前强大。

但他的战略方向却有些让人疑惑,先后两次攻打上海,明知道哪里有洋人,明知道洋人会反对,明知道洋人不好惹,他依然两次攻打上海。

尤其是第二次攻打上海的时候,还是湘军已经攻占了安庆,南京外围已经无险可守的情况下,依然去强行攻打上海。(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