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山东的部署(3)(1 / 2)

加入书签

合丹亲王本来是没有那么幸运的,忽必烈已经下定决定,一定要惩戒的,只是在合丹亲王回到大都的时候,末哥亲王与忽必烈之间在如何对待合丹的事情上面产生了争执,末哥亲王坚持自身的意见,他认为大元朝廷在漠北草原刚刚与海都有了缓和的余地,这个时候正是最为敏感的时期,若是朝廷惩戒合丹亲王,很有可能引发巨大的动荡,导致朝廷与海都之间的协议泡汤,而末哥亲王的意思,忽必烈也是明白的,毕竟草原上面支持海都的蒙古部落首领有增加的趋势,这个时候若是诸多亲王也心生寒意,那朝廷就真的难以维持了。

所以忽必烈采纳了末哥亲王的意见与建议,而在大殿之上的那一幕,不过是忽必烈与末哥亲王唱的双簧,可怜的是兀良合台被蒙在了鼓里。

当然,从局面上看,兀良合台也是满意的,毕竟皇上基本同意了兀良合台所说的话语,也给与了合丹亲王应该有的警告。

这就是帝王心术,身为蒙古人的忽必烈,也慢慢学会了这些。

在山东展开一场大规模战斗的部署,已经慢慢开始形成,忽必烈的意思,此番的战斗最好是在莒州或者是海州进行,通过持续不断的作战,打败入侵山东的明军,维持和巩固大元朝廷在山东的统治。

忽必烈也开始注重各级官府对地方的掌控了,这一点他之前压根没有在意。

马背上打天下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忽必烈的骨髓里面,多年之前忽必烈亲自领兵作战的时候,不管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作战,都习惯于屠城,用惨烈的杀戮让对手屈服,至于说杀戮之后怎么办,着实没有想那么多,忽必烈同样认为,军队的实力才是称霸天下的绝对要素,其余的都是不重要的。

可是登基的时间长了,忽必烈才发觉自身的认识存在一些问题,马背上的确可以打天下,但是若是依靠在马背上治理天下,那就有些荒谬了,加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忽必烈都在分析吴邵刚取得成功的原因,他发觉吴邵刚对于治理地方的事宜是非常重视的。

忽必烈开始重视民生事宜,特别是耕作事宜,在燕京以及大名府一带,到春耕季节,各级官府是不准随意干扰百姓的,务必支持百姓做好春耕的事宜。

可惜忽必烈重视的太晚了一些,或者说吴邵刚的穿越,让忽必烈的努力没有多少的效果。

连年的征伐,大元朝廷丞相阿合马大肆的在民间敛财,供应蒙军的开销,让大元朝廷控制的地方赋税异常的沉重,百姓和商贾几乎都无法承受了。

山东的情况更是糟糕,毕竟这里以前是李璮控制的地方,在镇压了李璮的叛乱之后,蒙军在山东大肆的劫掠和杀戮,目的就是彻底消除李璮在地方上造成的影响,这样的劫掠和杀戮,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快速稳定了地方,但也让百姓与官府之间严重的对立。

老百姓的确是逆来顺受的,只要能够活下去就满足了,就算是活不下去了,也不敢有什么其他动作,可老百姓内心对于官府是漠然甚至仇视的,这一点短时间之内改变不了。

忽必烈忽视的就是这个方面。

明军占领的海州、沂州、滕州、徐州以及邳州等地,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老百姓就心向大明朝廷了,大明朝廷能够让他们稳定下来,地方官府能够让他们安心的种地,那些家中已经没有粮食眼看着就要饿死之人,还能够得到官府救济的粮食,保证不饿死。

如此情况之下,老百姓不支持大明朝廷才是怪事了。

这个时代的民心,也许在征伐厮杀的时候不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平日里地方上的稳定,却能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身为战区的海州滕州、徐州、沂州、邳州以及徐州等地,尽管气氛有些紧张,可老百姓大抵还是稳定的,相反大元朝廷控制的济南府等地,就明显有些躁动了,有钱人家都想办法朝着大都甚至是开封府的方向搬迁,避免遭遇到战火的侵袭,导致家破人亡。

吴邵刚同样在部署山东之战的事宜。

在他看来,决战早已经铺开,大明朝廷与大元朝廷的生死博弈,将在未来的一年甚至数年的时间展开,双方都是不死不休的局面,而山东将要成为主战场。

大元朝廷不能够失去山东,一旦山东被明军完全占领,则燕京与大名府等地,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大元朝廷也被完全压缩了生存的空间,不仅仅是失去了南方,也近乎于要失去整个的中原,多年辛苦经营的成果会完全丧失。

如此情况之下,忽必烈一定要拼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