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起义(2 / 2)

加入书签

农民们扛着碗口粗的树枝,正在罢工的石匠和木工,有些人头上戴着纸帽,一望而知是印刷工人,两个一排,三个一排地走着,他们大声叫喊,几乎每个人都挥舞着棍棒,有些挥舞着大刀,没有秩序,可是万众一心,有时混乱,有时成行。

有些小队推选他们的领头人,有一个人,毫不隐讳地佩着两支手枪,好象是在检阅他的队伍。

齐国第三大城市,洋城。该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刘军和军事长官黄永从旁注视着。黄永手按在枪套上注视着走上街口的人群。

人们可以望见,在人民广场上,有四个战车连,长枪短铳,子弹全上了膛,弹盒饱满,人人骑在战车上,军号领头,一切准备就绪,待命行动;在航天馆和植物园一带,保安警察队从一条街到一条街,分段站岗守卫着;在北门五中队步兵,欢乐广场有第七十六游骑兵旅的一半,另一半在洋城监狱。其余的军队在军营里,洋城四周的联队还没计算在内。提心吊胆的官府,在市区把五万四千士兵,在郊区把六万士兵,压在横眉怒目的群众头上。

送葬行列里流传着种种不同的小道消息。有的谈着只要一暴动,秦国就会出兵来帮助齐国的百姓,有的说第七十六游骑兵旅中一个同情百姓的营长和率部阵前反水,一个没有暴露姓名的人传播消息说,到了一定时候有两个被争取过来的武器厂工头,会把一个武器工厂的大门向人民开放。最突出的是,在这行列中,大多数人的脸上都已流露出一种既兴奋又害怕的神情。

这一大群人已激动到了急于要干出些什么暴烈而高尚的行动来,其中也偶尔搀杂着几张出言粗鄙。确象歹徒的嘴脸,他们在说着:”打!砸!抢!烧!杀!”某些骚动可以搅浑一池清水,从池底搅起一阵泥浆。

刘军穿着西服,高傲地站在一个阳台上,戴着帽子,想劝说群众。人们回报给了他不少石块。

有一根旗杆上的齐国国旗被人拔了下来,在污泥里被拖着走;在南门,有个警察被人用刀砍伤;第七十六游骑兵旅的一个军官用很大的声音说”我同情百姓,我不愿意朝他们开枪!”

气势汹汹的赶热闹的人群,象江河的洪流,后浪推前浪,从秀越区走下来,走到人民广场,便和北门走来的队伍汇合起来,一种翻腾震荡的骇人声势开始把人群搞得更加激动了。

人们听到一个人对另一个说:“你看见那个下巴下有一小撮胡子带尖尖蓝帽子的人吧,等会儿告诉大家应在什么时候暴动的人便是他。”据说后来在引起另一次京城哥阳城暴动的事件中,担任同一任务的也是这个小胡子。

突然有个穿黑衣骑在马上的人出现在人群中,手里擎着一面紫旗,有些人说是一根长矛,矛尖顶绑着一条紫纱巾。

这面紫旗掀起了一阵风暴,随即不见了。从万国大道到望夫桥,人声鼓噪有如海潮咆哮,人群动荡起来了。

人群遇到了严阵以待的步兵方队。步兵缓步前进,一声不响,手枪插在皮套里,马刀插在鞘里,短枪插在枪托套里,神色阴沉地观望着。

妇女们惊慌失措地逃散了。

在这危急时刻发生了什么事呢?谁也搞不清楚。那是两道雷电相击的时刻,有人说听到在兵工厂那边响起了冲锋号,也有人说是有个孩子给一个步兵一匕首。事实是突然连响三枪,第一枪打死了步兵排长雷明,第二枪打死了青年街上一个正在关窗的聋老妇,第三枪擦坏了一个军官的肩章。有个妇人喊道:”动手太早了!”

人们忽然看见一中队游骑兵从兵营里冲了出来,举着马刀,经过人民大道和欢乐林荫大道,横扫一切。

到此,风暴大作,事已无可挽回。石块乱飞,枪声四起,许多人被战车逼了跳到排污河中。

各个贫民窟中聚满了战士,有的扛沙袋,有的敲木桩,有的开手枪,一个街垒便形成了,被撵回的那些青年,一路飞跑,向着保安警察队冲去。

步兵连冲来了,战车连逢人便碾压,群众向四面八方逃散,洋城的四面八方都响起了投入战斗的吼声,人人喊着:“拿起武器!”人们跑着,冲撞着,逃着,抵抗着。怒火鼓起了暴动,正如大风煽扬着烈火。

这一幕幕在齐国所有大、中、小城市上演着。

官府视人民如草芥,则人民视官员为仇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