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放弃太原(1 / 2)

加入书签

更新时间:2013-12-25

1881年4月3日,越南东京,法军司令米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正皱着眉头,看着国内发来的电报,嘴里在愤怒的咒骂着:"这群蠢货政客,就知道一个劲的催我进攻,明明对军事一无所知,可偏偏隔着大半个地球,坐在办公室里,看着十万分之一的地图,居然还想指挥我该这样做,该那样做,到底谁是陆军司令?反正,在这个月底援兵和装备抵达之前,我是绝不会进攻谅山的。哼,这帮蠢驴!就知道跟我讲政治、政治,我是个军人,就知道按军事规律办,去他吗的政治!"

看着将军如此大发雷霆,旁边的书记官和警卫兵们自然是个个噤若寒蝉。

这封让米乐暴跳如雷的电报,是今天上午甘比达亲自口述发来的,电报里一再强调,法军连续胜利对稳定舆论,维持民众的信心,以及创造有利谈判环境的重要性。基于这样的政治考虑,电报里要求米乐重新开始进攻,这两个月越南战场上一片祥和气氛,让国内各个方面都非常不满,甘比达认为停战时间过长会影响法军将士的士气,同时让中国军队有足够的时间来组织防御,对未来的进攻是不利的。

电报的最后,还假称是引述报纸的报道,暗示国内有些军官,比如陆军中将弗雷认为,法军之所以止步不前,是因为司令米乐中将进取心不足,过于畏惧敌人等等。

整个电报充满了对越南情况的无知,以及对米乐本人恶意的揣测,难怪米乐会如此生气。

不过骂归骂,米乐在冷静下来后,也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他的军队每攻占一个地方,都需要付出大量的伤亡,而国内的舆论并不知道这里的艰难状况,那些随军的记者们,眼看部队两个月按兵不动,自然会有不理解的地方,发回国内的报道也不会有什么好话。从这个角度讲,也确实需要一场胜利来平息舆论。

想来想去,米乐决定还是打一场仗来平息舆论。他心里叹息:"想不到自己居然会为政治需要而作战。"

那该打哪里呢?

最后,他选择了太原。太原位于东西线之间,谅山的左侧,打掉太原,将来在进攻谅山时,就能保证侧翼的安全,同样是一个战略要地。而且这个地区是著名的茶叶产地,土地松软,很难构筑坚固的防御阵地。

在之前的山西之战中,法军有数百人死亡或重伤致残,出于米乐既定的规划,必须要保证两个主力旅的编制完整。而比硕的第三旅之前已经抽调过一次,只剩下两千来人,只好从米乐自己的第五旅里抽调了五百人。

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措施,鉴于山西战役中,一部分越南士兵临阵倒戈,极大挫伤了法军对土著部队的信任,米乐不得不命令,土著步兵营将只负责一些杂务,比如修建工事、维护地方治安等等,将不参与主要的军事行动。这也正是中国利用嗣德帝建立临时政府的妙用所在。

经过了几天的准备,法军开始向太原方向进逼。主攻任务由尼格里的第二旅承担,第一旅和第五旅担任掩护,警戒谅山方向的中国军队。

与此同时,法军出动的情报被迅速的传递到了太原和谅山。

太原是越南北方中部的一个重镇,从这里到东边的谅山,形成了越南北方地形的一个分水岭。在这个分水岭的南面,是一片红河三角洲的平原地带,水网纵横,稻田密布。而过了这个分水岭则是一片层峦起伏,高山密林地带。

练军第四师师长吴长庆,正在部下张曜和徐占彪商量对策。他虽然出身行伍,但爱读书,爱学习,文化水平颇高,一手文章不比手下的师爷差,人们一向是称他为儒将。

此时他拿着从指挥部发来的密电,电文上说得明白又含糊,让他"暂且坚守一时,择机整军后撤,退往保胜,再做定论。"

行动已经交代清楚了,但目的却含糊不明,但吴长庆凭经验判断,这是在诱敌深入啊!看来指挥部已经做了战略布局,不过既然不明说,自然是为了保密起见,那自己也不必宣扬。

想到这里,他便收起了密电,然后说道:"法军势大,来者不善,此地又地质松软,难以修筑有力工事。干脆全军收缩于太原城,凭借高墙故垒与敌周旋。"

张曜问道:"师座,既然法军攻我,要不要向谅山指挥部发电求援呢?"

吴长庆心想:"别人都明说了,让我守一下,就找机会溜掉,怎么还会多此一举,派兵增援呢?不过这话还不能明说。"

于是他摇摇头:"既然指挥部已经知道了法军要攻打我太原,若要增援,自然会派兵来,我们且固守便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