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农村普通话(1 / 2)

加入书签

事实上朱仁明跑到的山村中学教书,而不是在当地找工作在业余时间考公务员,其实也是和家里面吵架了,一直以来朱仁明都是按照父母安排的路线在走,大学毕业了,朱仁明说了自己的想法,打算到偏僻的山村教书。

自然不会受到父母的支持,毕竟在这个时代,到山村教学不仅待遇差,前途也不会太好,在老一辈看来教书的话,很难有什么作为,还不如到大城市教书,或者到公司上班,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专心致志地考公务员不好吗?

所以朱仁明并没有去教书,而是打算先独立了经济再说,才会先去创业,承包了人民农场,搞了一些事业出来,才有闲心和精力来兼职下教书的感觉。

官本位思想在老一辈心里面根深蒂固啊,可是朱仁明一心只想去教书,而且觉得自己需要到基层磨砺下,所以毅然只身前往了外地不熟悉的中学,辗转通过大学期间同学的介绍,来到黄庭中学执教,毕竟他在学校的时候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达到了二级甲等,做语文老师都能够胜任,而朱仁明一直看不爽的班主任曹明的普通话,据他说是达到了乙级,但是这小子不论是在平时和朱仁明他们这些外地老师用普通话交流,还是在课堂用普通话讲课,都是带着一股子南普,弄得学生们的普通话水准普遍都不怎么好,要不是朱仁明这些年轻的老师在其他课上不知不觉影响他们的普通话水准,搞不好会让这些学生连基本的一些普通话的发音都发不好,从小普通话都带有地方口音的话,要靠后期纠正是极为困难的。

一些专业的职业,比如之主持人、播音员之类的,普通话的发音要求都很苛刻,何况学好普通话比学好英语实用许多,毕竟国内方言无数,要到全国多看看的话,普通话学好是有益无害的。

很多时候,南北方普通话上发音的差异,会造成一些误会。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农村出身,只是读完初中或者职校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的时候,总是说不好普通话的原因,而且学习能力较差,接受一些新鲜事物的能力会差许多,工资和待遇基本上万年不变,进厂前和进厂几年后的改变不大,几乎看不到前途,这也是为什么每年甚至每个月厂里面都会换一批人的缘故。

南下打工的廉价劳动力多的是,根本就不缺你一个,何必提高待遇留住你?

这些老板根本就不缺人,而且这些廉价劳动力是最不缺的,而技术性人才是那个公司都要的,因此会考虑到员工的物质、精神上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技术性人才会在过年过节都有老板亲自登门拜访送礼物的原因,并且年终奖、分成奖金都不少啊。

一家公司要发展,技术人才的多寡决定了公司发展的潜力,而低层的廉价劳动力是被剥削的一个阶层,做得事情又苦又累,却得不到相应的高报酬,抱怨是在所难免的,可是为了生活又能怎么办?

反抗剥削?这可不是旧社会啊!觉得报酬低完全可以不做嘛,反正外出务工人员多,你不做大把人去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