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舟行(午)(2 / 2)
“所以,理论上,体积可以达到我们船体体积的二十倍以上,按照刚才的腐蚀速度,我们的船十五分钟就会消失殆尽了?”李国良边说着边坐回了刚才的位置,两手交叉着握在一起,看上去大脑在飞速地运转着。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为什么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高等生物呢,它会根据周围情况的需要,将单个的细胞组合成新的器官,为了提高行进速度,它可以重组出鞭足,而如果是捕食的需要,它又会将鞭足变化为触手。它对周围环境的认知绝非被动的,它有学习和改变环境的能力,好在受到温度的制约,也许还有辐射源的关系,它现在活动的范围还不大,但这并不代表它进化不出适应低温环境的能力。就像常叔说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可以不断变化形态的对手,一个近似于永生的对手。我们应该重新评估它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威胁。”曾茜说的平静,但在场的每个人都面色凝重。
“常叔,您的意见呢?”李国良忽然对我的称呼都变了,让我一下很不习惯。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坐在这里的很多人,包括我们的无数先祖,都曾经与这个神秘的生命体面对,也都在思考如何迎接下一次的面对。先秦典籍中有很多关于楚地水患的记载,为什么从春秋时开始,鄱阳湖的水面面积激增?现在看来,并不完全是长江频繁改道泛滥的原因,五水汇流于此,很多是先人们开凿的巨大工程,是不是他们早已悟出了堵不如疏的道理,引五江之水,实际是限制地热河的水温与流经范围?后来又有道教真武大帝,在这里治水封神,开宗立派,修仙长生,似乎也是引长江之水,扩大鄱阳湖的湖面面积的策略。国良,你想想,我们面对的东西,也许还没有古人弄得清楚,我们现在所做的判断和决策是否也会存在巨大的偏差呢?”听了我的话,李国良沉吟了良久,郑重地向我点了点头,又向曾茜问了句。
“小曾教授,你觉得那个发光生物体,从汇聚在一起到捕食完重新分散,主脑返回洞穴大概要多少时间?”
“我觉得它汇聚和分散所耗费的时间远远长于捕食的时间,我们的木船实际上躲过了它第一次的攻击,前后大约十分钟,由此推算,至少有半个小时的时间,不明生物体在洞穴外。”曾茜思考了一下,回答道。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一条船尽量把发光生物体引得离洞穴远一些,我们至少有半小时去洞里探查?”李国良的话一出口,我们都明白了他心中盘算的冒险计划。
曹队直起身,焦虑地对李国良说道:“国良,之前我采取的一些行动,你应该明白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意见,也是你的领导,我的上级为了你的安全采取的措施,你如果再冒险下去,如果洞穴里的发光生物不止这一只呢?我们携带的防辐射服不足以阻挡洞中的辐射呢?如果不明发光生物放弃捕食,返回了洞穴呢?我必须对你的安全负责,我们是不是等后援的船只和装备到了,再做计划稳妥些。”
李国良转过头,对曹队笑了笑:“曹队,无论我们来多少后援,对这个发光体而言都没有解决它的把握,常叔说要知己知彼,没错,总有人要先进去,摸清里面的情况,搞清发光体赖以生存的环境,才能制订下一步的计划。我们比后援更了解情况,我进去,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不是?”
当然,李国良本身的话没有错,但他这种为达到目的,无视自己生命安全的勇气,还是让人非常的诧异。
“李教授,如果我没有猜错,卢教授是您的老师吧?你是不是心里一直觉得卢教授并没有死,你还有机会把他救出来?”曾茜在旁边忽然冒了一句,她的话一出口,李国良的眼神明显地黯淡了下去。“其实,李教授我们应该见过面,四年前,卢教授来清华做报告,那时我还在学校念博士,我记得你跟他一起来的,好像是他的助教。”
李国良微笑着向曾茜点点头,“小曾教授,你的记忆力很好,我记得那时你还提了几个生物学方面的问题,卢教授称赞了你的治学态度。是的,卢教授是我的老师,但又不仅仅是老师。”李国良说话的时候,嘴角微微颤动,眼神也有点空濛。
“其实,我的父亲就是试图揭开鄱阳湖秘密的第一批科学家,国家最终终止对鄱阳湖的研究其实是在一九六三年,那一年,我父亲,他的四个同事,还有考察船都在湖里失踪了。卢教授是我父亲的同事,但当时他家里有点变故,那一次没有和父亲一起去鄱阳湖。”
看得出,李国良重提旧事,还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父亲失踪时,我刚刚满周岁,母亲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不到一年也因病去世了,我实际上是爷爷奶奶,更多的是卢教授带大的,我重新走上父亲走过的道路,也是得益于他的教诲。他不仅仅是我的老师。”
李国良的这番话,让我们对他的执着,对他坚持都恍然大悟。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六祖坛经》)(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