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青红(戍)(1 / 1)

加入书签

高世泰听了向玉借尸还魂的法子,心下还是颇为踌躇,毕竟高家是官宦世家,从小学的是经史子集的儒家经典,对鬼神之事向来以“子不语怪力乱神”来对待,真要用鬼神之法,来解眼前的难题,一时下不了决断,况且静莲的魂魄还是有灰飞烟灭的危险。而且真正难的是,这么短的时间到哪去找合适的代身,这个代身如果是个老妇,而静莲的魂魄在里面,高世泰又将如何与之相处呢?

向玉看他很是犹豫,猜出了他顾虑的原因,又对高世泰讲,你不是找到了静莲的丫鬟吗?她如果对静莲忠贞不二,愿意做代身,那引魂入窍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很大,而即便丫鬟的魂魄未散,也不会和静莲争夺这个躯体,而那丫鬟虽不是十分俊俏,但好歹是个二八佳人,未出阁的女子,高世泰接受起来也要容易得多。

高世泰想了一个晚上,但对静莲的思念之情还是让他做了决断。第二天一早,高世泰找到丫鬟,把昨天和向玉所谈之事原原本本的告诉了她,出乎意料的是,丫鬟没有丝毫的犹豫,答应下来,而且直接跪在了地上,叩首感谢菩萨显灵,给了小姐重生的机会。这让高世泰对丫鬟多了一份的敬重与怜爱,之前心中的结缔也一扫而空。

之后的事情非常的顺利,向玉在静莲临刑前,给丫鬟服下了一颗类似闭气丸一样的丹药,不久丫鬟就昏厥过去,向玉去法场引魂,高世泰就在客栈守着,不到一炷香的功夫,丫鬟苏醒了过来,但谁也不认得,恍然若失的过了几天。但几天之后,丫鬟的神情举止大变,不但认出了高世泰,还回忆起了之前家中以及她和高世泰之间的种种故事。高世泰相信这一定就是静莲借丫鬟之身重生了。

高世泰把之前的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静莲,两人都是唏嘘不已,为感念丫鬟舍身救主的义举,高世泰回家成亲后,夫妻二人在家乡无锡专门修了一座义仆祠,祭奠丫鬟。年代久了,清代时逐渐变成了义普寺,香火还非常的旺盛。但在民间里,一直管这祠叫丫鬟庙,这故事代代相传,已四百年多年了。

讲完这故事,我开始安心喝茶,但曹队和曾茜都看着桌上的茶杯,并不做声,不知他们在在想些什么。

安静了一会儿,还是曾茜先开了口,“常叔叔,这故事是真的吗?真的有借尸还魂这样的事?你的意思是说谢曼红利用了王晓慧溺水昏迷的机会,把自己的灵魂放了进去,之后又和陆青在一起了?可是这说不通啊,谢曼红身体很健康,陆青又爱她,她何必自己上吊,借王晓慧的身体,又回到陆青身边?先不说能不能成功的问题,如果陆青认不出她,不接受她,怎么办,不是自己搬石头砸自己脚吗?放着现成的和睦生活不享受,冒险做一件风险巨大的事,目的居然是回到从前的生活,这怎么说的通?”曾茜一口气说完这番话,脸也涨得通红,看来内心的疑惑非但没有减少,还愈发强烈了。

“小曾说的对,还有一个问题,你的故事里也提到,完成借尸还魂这件事,仅凭谢曼红一个人是不行的,必须还有个接引者,谢曼红周围的人我们都查遍了,没有一个这样的人,那谢曼红又是怎样做到的呢?”曹队一口气喝完了半杯子水,又说道。

“还有那个向家的人,从三六零那案子开始,你给我讲了见他的事以后,我就老觉得里面很古怪,又说不清楚原因,等我们回来了,他们一家全跑了,这不是做贼心虚吗?感情这设局下套是遗传的,你想那向玉跟高世泰说,我把静莲的魂引回来,到了丫鬟的身体里,这有谁能证明,很可能丫鬟、管家和向玉都是串通好的,丫鬟见小姐死了,自己想借机上位,她天天跟静莲在一起,了解静莲比高世泰多得多不是,如果静莲之前再跟她讲过些隐秘的事,糊弄高世泰不是轻而易举。向玉帮了高世泰天大的忙,想必酬劳也不少吧?这才是向玉设这个局的原因,小曾你说,我这解释是不是更靠谱些?”

“我觉得曹队说的有道理,向玉借尸还魂的事是传说,我们都没有亲眼所见,没有发言权,但谢曼红这件事用借尸还魂来解释是说不通的,陆青经过了一年的恢复,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这很正常啊,王晓慧身上可能有一些和谢曼红相似的地方,让陆青找到了从前的感觉,两人相互吸引,在一起了,也没什么不对,不像某些人,心里老忘不掉,耿耿于怀,总觉得什么事都反常,围着一些过去的事,纠缠不休,其实很多都是臆测,主观的,不真实的”曹队听曾茜的前半句话,还不住的点头,听到后半句,眼睛顿时瞪了起来。

“我说,小曾,你到底算哪头的,说着说着怎么把我放进来了?我是最讲求实事求是的,没有证据,我是不会轻易下结论的,这点你常叔是最清楚的,是不是,老常?”曹队又拿起茶壶,给我杯子里倒上茶。

“哎,你们俩啊,怎么说你们,你们不掐的时候,往往离事实近一些,一掐起来,就离题万里了。人家老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可你俩商量点事,你们倒是不累,累的是我啊。”听我这么一说,曹队和曾茜干脆谁也不理谁,头都扭向了一边。

“都是一大把岁数的人啦,还是小孩儿脾气,这样吧,你们既然都不同意我的看法,那我们打一个赌,谁输了,谁在民芳请客吃饭,而且连吃一个星期,怎么样?”我的话一出口,俩人顿时来了兴致,看着我,异口同声的问道“怎么赌?”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华严经》)(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