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六日六城(1 / 2)

加入书签

宋力刚领着儿女以及一众家将进入了封州府衙,直奔知府理事的公务房,封州知府看到宋力刚进来顿时大惊失色。

“你,你这是造反!”知府抖着嗓子喝道。

宋力刚虎目一瞪:“交出鱼麟黄册。”

知府倒是有一股文人傲气,原本又惊又怕,被宋力刚一激,反倒撑直了腰杆:“尔等狼子野心,必不能得逞,皇上早已知晓你心怀反意,今日你且笑着,待到明日,大军临城,便是你的死期。”

知府这话含义太多,宋力刚和宋勇毅还在气愤,想着如何辩驳,宋知夏已经开始翻找公文和信件了。

因为攻城攻的突然,而且知府也才刚刚收到密旨不久,还来不及妥善藏放,宋知夏搜了几处后便找出了密旨。

宋力刚看着密旨的内容,心中暗暗庆幸,还好动手的快,不然迟一步便是大军围府、押解进京的下场,果然天意是在站在自己这边的。

收缴了密旨和府衙印信,把知府和六房衙吏都看管起来,封州城就算是落入宋力刚之手了,至于城内的世家望族们,宋力刚暂时不打算与他们接触,只要守住封州城,不让他们有机会朝外传递消息便是了。

攻陷封州城只花费了半日的功夫,宋力刚没有想到会这么快,但是既然已经动手了,行事务必要快,此时最要紧的就是攻下封州府辖下的乡镇,巩固封州城的战绩。

乡镇的防卫力量肯定比不上州府,但是乡镇的地方广大,要一一占领既费时间又费兵马,八甲人是攻城先锋,用来攻占乡镇有些大材小用了。

宋力刚直接动用了他的虎符,传令各处驻军严阵以待,执行战时警戒,监视属地动向,镇压一切动乱。

一个白日的功夫,封州全境尽入宋力刚手中。

当晚,八甲战士重新集结,转战廊州,次日清晨,突袭攻打怀州城,怀州城破,府衙被围,府衙印信和鱼麟黄册皆被收入宋知夏手中,怀州守备将军章金庆被生擒。

怀州本就是一个小州,全州只有一个望族,也就是裴家,但自从裴潮裴峰在怀州裴府中被人掳掠之后,裴家就移向廊州为主宅,怀州廊州都是裴家的势力范围,因为主支传承的一些历史变故,裴家很看重风水运程,在怀州廊州都建有主宅,看当年运势在何处,便移向哪一处主宅,裴潮在被掳之后又请人算了运程,发现廊州运程生旺后,便移向了廊州,裴家一移走,怀州城内根本没有望族守卫力量,拿下怀州府衙便算是拿下了怀州城。

至于怀州城辖下的各乡镇,宋知夏去怀州兵道衙门强取了兵道印信,命怀州军执行战时警戒,同时她把章真提调了过来,由他这个章金庆嫡长子接管了章金庆的将军令牌,出面安抚军心。

章真在去年也进了军营,他先是经历了贾青的费心打磨,后经历了军营的铁血磨砺,整个人有了几如脱胎换骨般的变化,不再平凡内敛如村夫,而是真正像个将门之后了。

章真的嫡长子身份,加上他与怀州军相契合的军人气质,章金庆的部将很容易就接受了章真,更何况章真并没有让他们执行什么特殊的命令,只是让他们遵从兵道衙门的命令,好好看管怀州各乡镇罢了,部将们根本没有生疑。

封州城拿下,怀州城拿下,位处最北端的廊州城就被孤立起来了,与京城的联系被完全割裂开了,廊州城轻易的就成了被攻陷的第三座城池。

廊州城的攻占比怀州城还容易,前几日八甲人刚刚横扫过廊州城,如今八甲人再一次兵临城下,廊州城的望族和乡豪都被吓破了胆,前几日只是十几个蛮夷就打砸了十几个府第,打趴了数百个部曲护卫,结果今日竟然来了这么黑压压的一片,数不清有多少人,谁家敢出头去抵挡啊,见到八甲大军绕过贵人区,直奔府衙而去,他们甚至还庆幸这次不是冲着他们来的。

至于廊州各乡镇,照样找廊军来看管。

廊军已经有点乱了,究其原因就是军心涣散,主将宋力刚被撤掉了,廊军又经历了监察御史从上到下的一轮又一轮审问,军心难免涣散,众将也多多少少有些武将被文臣压制的抑郁和不得志,对军务就有些敷衍了,而前几日,暂时监管他们的监察御史又被廊州的望族乡豪给软禁看管了起来,廊军一下子没了管束之人,既没有主将也没有监管,顶上没人,下面的众将自然就会心生懈怠,廊军就更加军心涣散了。

宋力刚亲自去了廊州接管廊军军权,他执掌廊军二十多年,积威甚重,加之这段时日封军上下对监察御史的反感,对文臣压制武将体制的反感,对朝廷不公对待的反感,以及对自身前途的迷茫,对封军未来的担忧,宋力刚重新执掌封军,无疑是对封军的极大鼓舞,是人心所归的好事,所以宋力刚很顺利的就重掌了廊军的军权。

封州、廊州、怀州,三州已入宋家之手,接下来就是挥剑南下了。

起事第三日,八甲大军转战程州,程州城破,府衙印信和鱼麟黄册被收,程州守备将军被生擒,乡镇未接收,等待宋勇毅率领封军前来镇压接管,八甲大军直接穿过程州,进发祈州。

第四日,祈州城破,府衙印信和鱼麟黄册被收,祈州守备将军被生擒,宋家主支主动寻上宋知夏,向宋知夏表明投诚心意,愿尊奉宋力刚为新任家主。

宋知夏替父接下家主印信,命祈州宋家暂时接管祈州军,镇守祈州辖下乡镇。

宋家主支本就有子弟在祈州军中任职,虽然品阶不高,但三代人几十年经营,在祈州军中力量也颇大,很顺利的接管了祈州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