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最怪异的蚕(1 / 2)

加入书签

王教授听完王同的问题后,张口想说什么,却又好像不知该从何说起,略一思考后才缓缓对王同说:“是的,我的确觉得今天这场大雨,很像是有人操纵,就像是上次的那场一样,但我之所以把两场大雨联系在一起,更多是一种直觉。之前我们对如何调动大雨,百思不得其解,但通过刚才那场雨,我好像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说到这里,王教授停了下来,端起茶杯,微微喝了几口,仍在思索着什么似的,由此看来,他对自己发现的线索,好像也没完全思考清楚。

但大家一听他这么说,就更加吃惊了——对于调动大雨,连那个自称小李父亲的人,都不知道其中详细的秘密,只知道与一种猫头鹰相关,但我们这次在北面的山坡上,却并没遇到猫头鹰啊,既然如此,王教授为何又说他发现了什么蛛丝马迹?

“您的意思是说,那种蓝色的液滴和大雨有关?”郑旭忽然说道,王教授微微一愣,好像郑旭一下子猜中了他的心思,让他感到有点意外,他有些吃惊地看了看郑旭,连连点了点头。

我们就更加糊涂了,难道王教授知道那种液滴是什么东西?要不他怎么断定那种蓝色的液滴,与那场大雨有关呢?当我把这个疑问提出来后,王教授却摇了摇头说:“我从没见过这种东西,也不知道它们到底是什么?”

“既然这样,您是怎么知道那个蓝色的液滴,和大雨有关呢?难道完全凭直觉?”没等我说话,胡梦就立即追问道。

王教授又摇了摇头:“大家都看到了,那个蓝色的液滴可以吞食叶子,实际上应该是一种生物,只是它的形状特殊,看起来好像一个液滴罢了,但你们可能有一点没注意到——就是它吞食完叶子后,叶片在它体内先变红,然后就消失不见了,之后又变成了蓝色。这个过程能说明什么呢?说明它可以把叶子快速分解、消化、然后再完全吸收,能够如此快分解叶子的生物,史料上倒是有过记载。”

”什么生物,我怎么从未听说过?”,我也是搞考古的,也读了浩如烟海的史料,但王教授说的这种记载,我却从没读到过,连听说都没听说过,当然,对于历史和考古,我们的知识无法与王教授相提并论——王教授简直是一部百科全书,好像没有他不知道的东西。

“是一种蚕”,王教授缓缓地说,“你们也都知道,中国是最早养蚕、并生产丝绸的国家,根据咱们的考古发现,最早的丝绸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了,也就是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中国的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主要货物之一,这才有了后来的丝绸之路等,当时中国严禁把蚕带往国外,凡是有私带蚕蛹着,是要被处死的。

而关于养蚕技术的书,也属于国家重要机密,只有一些负责农事的官员,才有资格查阅,但大概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国的一些吴越和中原地区的人,为了躲避战乱,而渡海去了日本,并把蚕茧还有养蚕的技术,都带了过去。后来,这些养蚕的技术被辑录成一本书,名字就叫《养蚕方技》,成书大概是中国的唐代,并且是用汉字写成,现在这本书还完好的保存着,是日本国宝级文物之一。

在这本书里,记载了很多关于养蚕的相关知识,其中就提到了一种很奇怪的蚕,叫做 ‘洞蚕’。

这种洞蚕吐出来的蚕丝品质极好,据说可以保存千年而依然能光鲜亮丽,这种蚕丝制成的丝绸,触感如少女柔嫩细腻的肌肤,男人贴身穿上后,会觉得心摇神荡,如和美女相拥而眠,并且冬暖夏凉,舒适无比。当然,这种丝绸也极为昂贵,一件这种丝绸制成的内衣,可以价值连城。

除了蚕丝的品质卓绝外,这种洞蚕吐丝速度快、数量多,算是蚕中的极品。

此外,书中还提到这种洞蚕消化叶子的速度非常惊人——当它吞食叶子后,可以看到叶子在它体内瞬间变红,然后又几乎能瞬间变成和蚕同样的颜色——这种现象,和那个蓝色的液滴是不是很像?还有,这种蚕的生活特性也很特别。

一般的蚕都可以放在竹筐内人工饲养,但这种蚕却是 ‘野蚕’,只能生活在深山中的洞穴里。并且这种洞穴的洞口必须极小,顶多有碗口大小,因此,为了采集蚕丝,必须用一种身体很小的猴子,这种猴子只有婴儿般大小,要经过长久的驯化,才能成功把蚕丝从洞内取出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