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炸你个龟儿子(1 / 2)

加入书签

围剿吴江龙的敌人害怕受到暗算,再也不敢打开手电筒,只好摸着黑向吴江龙接近。【文字首发书】

处于热带雨林地区的4高地,蒿草遍布、灌木成林,在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暗处还生长着茂密的芭蕉、椰子树。不要说是晚上找人,就是白天隐藏在这里,不是一寸寸地搜刮也很难发现。

吴江龙正是到这一点后,才敢把敌人引过来,和他们玩起了捉迷藏游戏。

暗夜终于熬到了丑时。此时的天空被云层遮的严严实实,星光和月光彻底被留在了帷幕外。处身于高地之内,仿佛头上顶着一口大锅。放眼去是无穷的黑暗,伸手向前是空洞的深渊。那种不见,抓不着的感觉让人憋闷、恐惧、心慌气短。不要说是吴江龙,就连这些常年生活在这里的特工们也感到了天空的异常。

被黑暗压抑的实在不行了,一名特工耐不住性子打亮手电筒。亮光射出后,这名特工得意地挥着手电四处摇晃。手电光束在夜空中形成一把利剑,在空气中反复劈斩。

“在那。”突然,这名特工见了吴江龙,大声提示着其他人。

特工话音刚落,吴江龙抬起枪“哒哒”朝着他就是两枪。

枪声响后,这名特工扔下手电筒倒在地上。落到地上的手电筒没有灭掉,带着亮光顺着山坡往下滚。

就在手电光线落下的一瞬间,吴江龙又朝着另一个特工开枪。吴江龙也不管打中打不中,一个劲地朝着灯影轮阔射击。

吴江龙明明知道枪声可能暴露自己位置,但在面积有限的高地上与敌人周旋,必须制止敌人用亮光寻找他。一旦光亮照到他身上,那时想跑都来不急。对面是十人十条枪,万一陷入光环里,就只有被人家追着打的份了,根本就不可能有还手之机。

特工们发现吴江龙后,立时把火力朝着他存身的黑暗处射去。

“哒哒哒哒”八支冲锋枪朝着一个目标射击,其密度,覆盖面积决不逊于两挺轻机枪。

隐藏在黑暗处的吴江龙,趴在地上不敢抬头,只能把身子压到最低。虽然什么也不见,但子弹在头上乱飞的感觉,可不是什么轻风佛面。那是一种狂风撕破脸皮的劲力,是头皮掠过板斧的惊悚。

吴江龙知道是自己开枪引来了敌人凶狠报复,但不开也不行,实出无奈。吴江龙被打身不得,只能四肢爬地,一点点前移。从声音中听出敌人正在向他步步逼进,他不得不加快向前速度。

躲过火力层面后,吴江龙伸手去后腰上摸,想用手榴弹制止敌人前进。一摸之下,才想起手榴弹被他扔光了。到这时才感到后悔,“咳,要知道有敌人追他,怎么也得留颗应急啊!”他所想的应急,并不是投向敌人,而是给自己准备的光荣弹。

着敌人逼近,又没了手榴弹,还不敢开枪。万一枪口的亮光再把敌人招致来,让敌人确定出他的准确位置,那可就真没活的路了。吴江龙脑子飞快地转着,想着什么办法。也不知他想到了什么,伸手在地上乱模,抓到一块石头后攥在手里,自言自语说,“炸你个龟儿子。”朝着黑暗处,把石头扔了出去。

石头在一个特工身边落地,骨碌碌向前一滚,竟然把这名特工吓的哇哇大叫,这个特工以为吴江龙扔过来的是手榴弹,所以不由得惊慌大喊。

特工在向旁边躲闪的同时,也在提醒着身边同伴。

近处的几个特工有的卧倒,有的向一边跳跃。经过一阵忙乎,这才把射向吴江龙的子弹收住。

吴江龙趁此机会,连滚带爬地朝着反方向退却。但他怎么退也不敢离开山坡。因为在山坡下是敌人雷场,一旦进到里边,就是特工不追他,自己也不敢迈步。说不定在抬腿投足的一刹那,就有可能踩中地雷。

几个特工等了一会不见手榴弹爆炸,又大着胆子向前追击吴江龙。

吴江龙在山坡上的活动地域越来越小,不得不一点点靠进前防御区。

敌人的前沿防御阵地是由铁丝、竹签、水泥墩、地雷等障碍物组成。蛇形铁丝分段布置,拉丝则围着防御地界绕行一圈,把全部障围在中间。一旦进攻部队冲到里面,前面有铁丝阻碍,脚下是不见的地雷。部既要排除障碍开辟通路,又要清除掉脚下危险。如此进攻速度,就会给防御敌人腾出大量反击时间。

敌人不愧是山岳丛林做战老手,对防御阵地的布置,可以说苦心孤诣。他们在缓坡上埋着防坦克地雷、防步兵踏雷,专门用来阻止步坦合同进攻。在角度过小的土坎、陡坡、树林内,则部署了专门对付步兵的绊雷、压发雷。这些雷有的挂在树上,有的拴在草棵里。即使你不踩地面,光踩石头,也说不定某块石头下就是一枚压发雷。人一踏上去不等两秒钟,就会连石头一起被炸飞。

有的电视剧多次重复这样镜头:“哥们,我踩上地雷了。”踩上地雷还能有感觉,那还叫什么地雷。除非把地雷埋在砂堆里,与砂子的软度形成明显对比。不知情况的人,在砂堆上踩上**东西,你知道是地雷还是石头?除非用手扒开仔细分辩。所以,电影上的这种镜头,在实战中根本不可能。只不过是为了炫耀英雄人物多么灵敏,多么善战,多么英勇。中国大片《集合号》里就有这么一个镜头。当志愿军领导踩上地雷后,还能从容不迫地与前来的美军周旋,然后自己又脱下靴子,化险了危机。要是当真有这样可能,那我们何不推及开来,在七九年自卫反击战中广泛应用。战后的中国伤残军人们,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断腿失足了。

有过参战经验的老兵会认为这是真的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