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2章 必争之地(1 / 2)

加入书签

玉昔帖木儿军团被歼,江南则重新恢复平静,两淮则成为了战争的焦点。而同时整个格局也发生了变化,蒙元在调动侍卫亲军南下的同时,赵昺又接到情报,驻扎在漠北的元军也开始调动,准备南下。众人皆知漠北不仅是蒙古帝国的发源地,也是蒙古起家之地,也拥有大量战斗力强的核心部队。

根据情报显示,驻守漠北的元军除了亲军前卫都指挥使玉硅失部下的阿速军并其余诸卫军马,蒙古军各万户,还有哈喇赤军十九个千户。以及安西王、汪古部驸马、赤乞列思驸马在内的诸王驸马所部。懂得一点蒙古军事都能看出,元朝驻扎漠北的军队不但数量很多,而且都是元军中的精锐部队,其素质远远超过驻扎在中原和两淮地区的卫军及万户军。

赵昺明白这些元军纷纷南调,给自己一直暗中谋划的进取中原的计划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不过他以为这同时也是机会。两国精锐云集于此决战,若是己方胜了,则可北进中原;而蒙元则输光了老底儿,不仅从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坠落成了二流军事国家,也没有在与大宋争锋的本钱,只有退出中原才能苟延残喘。

但是赵昺也清楚的知道中国历代王朝的统一,往往都是北方统一南方,而自南向北统一全国却鲜有成功的,据他所知也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做到了。他还记得明朝君臣在商议北伐方略时,将领们多主张直取大都,而朱元璋却以为:

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馈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非我利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枢。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走行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矣。

而历史朱元璋北伐前是以金陵为基础,西平陈友谅,控制荆襄上游;东灭张士诚,巩固三吴根本。控制荆襄,保障了对长江形势的控制;巩固三吴,保障了大后方的稳固。可元朝在经历了刘福通起义的冲击后武备不振,它所倚重的统兵将领如盘据山西的扩廓帖木尔、拥兵关中的李思济、张良弼等却争权夺利,各谋保境割据,相互攻伐,不相统一。这也正好给了朱元璋各个击破和直捣大都的机会。

赵昺以为当下的形势与朱元璋北伐时相比,虽然不若其有利,但是大势上并不差。自己先遣文天祥西征川蜀,即便无法收复全境,可也阻断了蒙元从川蜀沿江来犯的通路。且江东之战,歼灭了蒙元屯驻河南、山东两个都万户府,占据了淮南之地,在战略上已经取得主动,是可以借鉴其攻略的。

当下元朝在失去对江淮以南地域的控制之后,只能依赖河南、山东作为南方藩篱,抵御宋军北伐。而赵昺以为攻略山东应是重点,其不但是大都的南面屏障,还监控着南北水路运输的大动脉,在南北之间居于枢纽性地位,故宜先取之,以撤其屏蔽。

元朝一旦失去山东则等于门户大开,再无天然屏障以御宋军的进攻。而己方攻占山东后,可以利用大运河的北段,顺流长驱。取河南则可保护己方的侧翼。至于攻取河南之后,赵昺也以为凭借己方的综合实力,尚不足以用兵关中,应该暂时在西路处于守势,阻遏关中元军之东出。

赵昺也明白在任何全局性的角逐中,中原都是必争之地,那里才是真正逐鹿问鼎的竞技场。只有中原四通八达的地理条件,才能获得控御八方的形势。中原安定,四方才可能安定;若中原纷乱,则四方形势必致散裂。不经营好中原,则无以问鼎天下;不经营好中原,则无以谋天下之长治久安。

不过地处天下之中的中原在天下纷乱之时,也会变成四面皆可受敌之地,而四方分崩的离心力可足以撕裂中原形势,会使中原成为一个动荡的交汇之地,汇集的洪流可冲毁任何据守中原的努力。但此时据四角山川险固之地者易,而据中原四战之地者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