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夏桀兵败(2 / 2)
商汤决定趁此有利时机,决定发兵夏邑(昆吾之都)。商与诸侯联军开始征伐夏的铁杆支持者昆吾族。桀看出形式不妙,派出主力部队与昆吾族联合应战。
BC1738年,商与诸侯联军从陑向夏邑进攻,灭昆吾,杀昆吾之主夏伯,并昆吾土地、人民入商。
随后,商汤在亳誓师,宣告夏桀的罪行。商汤正式兴兵伐夏。汤和仲虺、伊尹率领由七十辆战车和五千步卒组成的军队西进伐夏桀。夏桀调集了夏王朝的军队,开出王都。夏商两军在鸣条之野(今河南封丘东)相遇,展开了大会战。
会战开始之前,汤为了鼓动士气,召集了参加会战的商军和前来助商伐夏的诸侯、方国的军队,宣读了一篇伐夏的誓词,即《汤誓》。商军经汤动员以后,士气大振,都表示愿意与夏军决一死战。夏军士气低落,人有怨心。两军交战的那一天,正赶上大雷雨的天气,商军不避雷雨,勇敢奋战,夏军败退不止。
夏桀见兵败不可收拾,就带领五百残兵向东逃到了三朡(山东定陶)。三朡是夏王朝的一个方国,三朡伯见夏桀兵败逃来,立即陈兵布阵以保夏桀,并扬言要与汤决一死战。汤和伊尹见夏桀投奔三朡,即挥师东进。商军和三朡军在郕(左成右刂)(今山东汶上北)交战,结果商军打败三朡军,杀了三朡伯,夺取了三朡伯的宝玉和财产。
夏桀见三朡又被汤所灭,仍就带了那五百残部向南逃走。汤和伊尹率军紧迫不放,夏桀逃到了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投奔南巢氏,其为夏的同盟部族,为上古有巢氏的后裔。后来,南巢逐渐成为荆楚之地巢居民族的通称。
商军追至南巢,夏桀又想从南巢逃跑,但是刚走到城门口就被商军捉住。汤将夏桀流放在南巢的亭山。
汤和伊尹为了彻底消灭夏王朝的残余势力,又率军西进。因为韦、顾、昆吾和三朡这样一些较有势力而又忠于夏的方国都被商汤所灭,商军在西进的路上就未遇到大的抵抗,很快就占领了夏都斟寻。
夏朝的亲贵大臣们都表示愿意臣照于汤。汤和伊尹安抚了夏朝的臣民后,就在斟寻举行了祭天的仪式,向夏朝的臣民们表示他们是按上天的意志来诛伐有罪的桀,夏后氏的“历数”(帝王相继的世数)已终。这就正式地宣告了夏王朝的灭亡。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始壬子,终壬戌。《竹书纪年》记录为471年,是错误的,因为将壬子和壬戌纪年换算,两者之差为490,而不是470,所以实际用岁应为四百九十一年。(BC2228--1738年)
荤粥[xūnyù],即匈奴。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夏后氏即大禹,但现在却认为匈奴在夏朝时称荤粥,商朝时称鬼方,周朝时称猃狁、獯鬻,战国后才称匈奴,从而引起了匈奴族源的争论,
有人因《史记·五帝本纪》中有“(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的记载。而否定夏后说,但《史记·匈奴列传》中还有“(冒顿单于)後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的记载,而这里的浑庾会不会就是上古时期的“荤粥”呢?或许匈奴是在战国时才形成的呢?要知道夏商周三代戎狄诸部互不统属,匈奴曾是华夏部落的一个小部族,直到战国后才壮大起来的。
《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也就是说匈奴原是夏人的后代,“淳维”是匈奴的始祖名。《史记索隐》有这样的记述:张晏曰“淳维以殷时奔北边”。又乐产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其言夏后苗裔,或当然也。故应劭风俗通云“殷时曰獯粥,改曰匈奴”。又服虔云“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韦昭云“汉曰匈奴,荤粥其别名”。则淳维是其始祖,盖与獯粥是一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