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第79章 兰亭集序(二)(1 / 1)
此次修禊共有四十余人,谢安便为众人念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众人连声称赞文章精妙,谢安道:“诸位,王右军这篇文章自然是极好的。可是你们看看这书法,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更是传世之大作啊!”众人一听,忙接过这帖,小心翼翼的传阅起来。
只见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有人细细数来,文中有二十个“之”字,竟然字字不同。每个字都有每个字的写法,笔法千变万化,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众人齐声赞叹,王羲之笑道:“这帖子确实还行,我自己也颇为满意。刚才我望着郁郁葱葱的竹林,听着潺潺湲湲的溪水,又有诸位挚友相伴左右。落笔之时,只觉有天机入神,所以才能写出这样的帖子。恐怕让我再写十遍,没了这等意境,我也写不出来了,哈哈哈!”
在一旁倾听的祖孙两人,当然无缘看到这帖子,但他们听到了谢安朗诵的文章。小童问道:“爷爷,这文章我听得似懂非懂,但觉得很是美好,你给我讲一讲吧!”老汉点点头说:“这篇文章确是精妙,孙儿你听仔细了!”
小童点了点头,老汉缓缓讲道:“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是为了修禊之事。众多贤才都来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老汉讲了一段,见孙儿听得专心,并无不懂之处,便继续讲道:“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会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那小童问道:“爷爷,那句俯仰一世是什么意思?是说一俯身再一仰头,人的一生就过去了吗?”老汉笑道:“孙儿,从字面上这么理解也不错。但我认为,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是:人生苦短,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孙儿,这句话你要长大后才能明白。”小童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老汉继续讲道:“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这次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谢安听到了这祖孙俩的对话,惊异于老汉的学识,便高声问道:“这位老人家,王右军这文章,你解得很好啊,你是这附近之人吗?请过来一叙如何?”那老汉回答道:“诸位都是高门贵人、国之栋梁,我只是一个乡野村夫,就不去叨扰了。”说完,他牵着牛带着小童离去。
谢安忙问:“敢问老人家的名号?”那老汉头也不回,笑道:“贱名不足挂齿,不说也罢!自魏晋以来,像我这样的隐世之人已经太多。但安石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不可学我等一般啊!安石不出,如苍生何!哈哈哈哈!”谢安望着老汉远去的背影,若有所思。
那兰亭集序,被王羲之精心装裱起来,视为传家之宝,代代相传下去。两百多年后,兰亭序传到了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手中。智永少年时,在山阴的永欣寺出家为僧,人称“永禅师”。他酷爱书法,对祖上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极为钦佩,决心将祖传书法再现风华。
智永练习书法极为刻苦,在永欣寺时,曾盖一座小楼专做练字,誓言“书不成,不下此楼”。就在这座冷冷清清的小楼里,他如痴如醉地练字,毛笔用了一支又一支。他常把用坏了的毛笔扔进大瓮,天长日久,积攒了好几瓮。智永后来把这些毛笔集中埋在一个地方,自撰铭词以葬之,称为“退笔冢”。
经三十年之功,智永的名气也越来越大,终于写出了一篇《真草千字文》,流传于世。智永活到了百岁高龄,临终前将兰亭序传给弟子辩才和尚。辩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深知兰亭序的价值,便在卧室梁上凿了一个洞,将它藏了进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