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郑玄(2 / 2)
“唔……少年人有你这般见识,倒也不错了。”
“老师也常说,现在的士子学者,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钻研学问,而是为了攫取利益。如此下去,大汉堪忧。”
“是啊,真正愿意做研究的学者太少了。”郑玄也不由感慨。他早年拜师扶风马融的时候,马融居家教授,前面给学生讲课,后边让使女轻歌曼舞。而那些学生们,在这时能够潜心读书的只有寥寥数人,更多都被女乐吸引了注意力。这些学子,就算当上大官,恐怕也不是为了治理国家,而是为了自己能够享乐罢了。
“文归见识不凡,伯喈信中所言不虚啊。”郑玄只是稍微感慨了一下,就转换了心情,“文归不妨住下,我虽不敢妄言能教授伯喈先生的高徒,但这里藏书不少,说不定文归能有所收获。”
“多谢先生了。”
郑玄诗书传家,甚至家中侍婢都要读书。甚至有一次,萧恩看到一名侍婢触怒郑玄,被罚跪在泥水中。另一名侍婢路过的时候,问道:“胡为乎泥中?”而被罚站的侍婢则回答:“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注7)其家风雅如此,也是世所罕见了。不过嘛……
“我说康城先生,让这么一个娇小可爱的小姑娘跪在泥水里,您也太残忍了吧?”
萧恩看不下去,借着一次问答的机会,在郑玄面前抱怨。
“我本意是鞭挞她的,谁叫她胡乱顶嘴。对了,你最近看书如何了?”
——老家伙口味还真重。萧恩虽然腹诽郑玄,不过面子上可不敢表露出来,只是正色作答:
“收获甚多。老师家书籍虽多,但多为史籍、诗赋、音律等书,经学书籍不如先生这里。”
“虽说术业有专攻,但如伯喈这种精通诸学的,也是罕见了。”
花花轿子众人抬,萧恩给面子,郑玄也得夸夸蔡邕才好。而且郑玄这话也不是完全拍马屁,蔡邕无论经史、诗赋、音律、天文、书法均有相当高的造诣。相比而言,郑玄虽说在经学上略胜一筹,但书法和音律方面就被蔡邕甩出几条街了。
“文归,你在我这里呆了有三四个月了吧?”
“三个月零七天。”
虽然不清楚郑玄为什么突然说出这番话,不过萧恩还是如实作答。
“这封信你收好。”郑玄说着拿出一个信封,交到萧恩手上。
“这是……?学生最近可有不当之处?”萧恩看到信封上写着“伯喈亲启”,不由疑惑不已,郑玄这意思明摆着是要赶人了。
“本来学无止境,再让文归多留一阵子也是应该的。只是文归看待事情别具一格,视角独特,老夫不敢多教,怕误了文归啊。何况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文归之未来,不应为方寸案牍之间,而应是天下啊。”
“先生……”萧恩泪流满面——至于吗,我不就饭量大了点吗……
“文归此去,一路注意安全。至于给伯喈的信,倒是不急。”
“这三个月来,有劳先生照顾了。”萧恩含泪拜倒,之后回房间收拾行李。
郑玄目送萧恩离开后,转头问向自己的管家:
“现在存粮情况怎么样?”
“回先生,萧公子走了以后,家中存粮足够撑到秋收了。”
“那就好。唉,那小子一顿饭竟然能吃掉三个人的量,再留他呆下去,恐怕我们一家都要喝西北风了。”
“先生英明。”管家轻轻拍了个马屁。
————————
注1:一般来说宫里太医是请不出来的,不过曹嵩和上头关系好,请个不太重要的太医问题不大。当然了,请到谯县就不太可能了,这里是小说,忽略就好。
注2:这个时候,郑玄受到党锢之祸的牵连,闭门不出,进行编注群经的工作,理论上这时候不会接待访客。不过萧恩手上拿着蔡邕的介绍信,郑玄多少也会给些面子吧。
注3:很遗憾,当时的情况确实如此。农业种植技术不发达,很容易受到天气影响导致歉收,而且桓灵时期吏治**,官府的赈济工作完全做不到位,饿死人的事情时有发生。而且熹平二年正月发生了瘟疫,百姓的死亡情况更加严重。
注4:语出周星驰《大话西游》:“好好地做你山贼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去吧!”
注5:无论郑玄还是蔡邕的传记中,都没记载两人有过直接交往。但蔡邕死后,郑玄感叹不已。所以做出如此推测。
注6:郑玄弟子总数确实破千(《经史学》中说总数破万),但是这个时期可能还没有这么多。
注7:这两句话都出自《诗经》。在东汉时期,侍婢随口的对话能引用诗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故事出自《世说新语》,《三国演义》也有引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