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淫诗会?(1 / 2)
是日,长孙凛刚完成当日的修炼计划,窦凤在一旁命下人备好洗澡水。()现在这儿子什么都好,就是有点姑娘家的洁癖,每日无论是否出汗,都得洗个澡。不过她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谁会嫌自己儿子爱干净。
说到洗澡,大凡穿越人士都会自行制造香皂。长孙凛也不例外,对于一个世界顶尖大学的化学硕士而言,简直是信手拈来之事。历史上的肥皂是从宋朝的时候才有的,此时人们所用的是草木灰水和山羊油做成一种粗肥皂,长孙凛哪里能忍受。他自行制作了一种柚子皮沐浴露。原料其实都很容易找到的,柚子周秦时中国就有种植,柠檬这一词语虽然来源外文,实则原产于我国云南和缅甸地区,在唐代被成为益母果。他从柠檬里提炼出柠檬酸。命人到长安有温泉的地方寻回硼砂,这硼砂可以制成硼酸,有杀菌消毒之功效,而且是香料的制作原料之一。
期间还有个小插曲,制作乳酸的时候他还顺便做了酸奶,其实这时在游牧民族已经开始食用酸奶的。大概是手艺不佳,窦凤吃了直皱眉,又不忍扫儿子的孝心,毕竟这是她第一次吃到儿子亲手做的东西,强行吃完了一碗。长孙凛也看出不和母亲胃口,便把剩下的给了给他打下手的厨房的王婆。王婆虽觉得这食物难吃,但却不喜浪费,大口即吃完。不想这王婆这几日正便秘得难受,吃完后不久便到厕所一阵痛快,她便也知道这酸掉牙的东西竟有如此功效,几番调味研究,做出了更为可口的酸奶,成为了长孙府上的消暑之物,也是长孙家所出的第一道名食。
几番实验之后,这长孙牌柚香护肤沐浴露划空面世,伴随的还有牙刷牙膏等副产品。长孙凛制作的目的无非就是想提高家里的生活水平,谁知效果惊人,母亲姨娘都非常喜欢,就连那父亲虽然表面上觉得那是女人家的玩意,每次洗澡还不偷自己老婆的用。这玩意即能有效清洁身体污垢,成分里的甘油还有护肤的功效,是女人都应该喜欢。后来有些受宠的丫鬟也大胆向夫人讨一些来用,长孙凛干脆把每道工序详细教给几个机灵的下人,以免自己离家期间家里断货。
刚才那是题外话,话说长孙凛正准备更衣沐浴,长孙况却是兴冲冲地闯入。他刚从国子学府下学归来,唐代京师学校,皆隶于国子监,沿隋制也。其学校有六:一曰国子,二曰太学,三曰四门,四曰律学,五曰书学,六曰算学。其学生以阶级分之。也就是说这国子监是大唐的教育部门,国子学府说得不好听的就是中国的牛津剑桥。对所收的学生的家世有着严格的要求,根据《唐六典》记载:国子博士掌教文武官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之为生者。也就是说长孙况乃是中央贵族大学的学生。
“凛弟,夜间跟哥哥一道去参加湘月院的吟诗会如何?”长孙况是一脸的兴奋,他是好不容易才能拿到入场资格,可以携带一友人参加。叶^子#悠悠
“湘月院?淫诗会?”,长孙凛不禁咋舌,早已听闻这大唐社会风起,没想到还能有如此的聚会,虽不及后世的群x俱乐部,但也能堪称豪放。
其实是长孙凛自己淫荡把这吟诗会想歪了。这湘月院乃是长安首富邹凤炽为其爱妾所建的一间奢华茶馆,其爱妾出生于湘江边上,芳名带有月字,因此叫湘月院。长孙凛却以为和怡红院,采春院的性质差不多。
唐朝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初唐百姓对人生,生活普遍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国力的日渐强大,为仕人展开了一条更为广阔的人生道路。唐人入仕,也较以前有了更多途径,也吸引了许多寒门人士走向仕途,进入文坛。也为今后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太宗是个爱好文艺的君主,他后世所存的诗歌就有五十多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大唐的全民爱诗运动,怕是已经拉开了序幕。
在长孙况哭笑不得的解释下,长孙凛也明白了这吟诗会跟他自己所想的不是那么一回事。这是由上官仪所创办,上官仪乃贞观初年进士,召授弘文馆直学士,地位很高,名噪一时。其所作之诗以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著称,形成一种诗风“上官体”。在太宗的支持下,吟诗会办得极为成功,现已是长安上流社会的顶级盛事,大凡才子佳人都有所向往。
“吟诗作对?这等文绉绉的场合不适合我,不去。”长孙凛想也没想,这唐诗在这个朝代估计他是懂得最多的,更何况他向来不喜欢风花雪月的场面。
他说不去,长孙况可急了。这吟诗会因每年有许多著名文人,美丽佳人参加,在大唐人人是趋之若鹜,可不是那么容易参加的。长孙况在学府里对经史尤以历史卓越,但在文学诗歌方面偏弱。这次能够参加,主要是他借用了长孙凛的《忆江南》,学府的先生大为称赞,推荐他参加,否则他也得等到以后取得功名才得以参会。
“如此难得的机会,怎可不去呢?此次盛会乃是由上官大人主持,据说阎家兄弟,那七岁成文的婺州才子骆观光,前朝名画大家展子虔之高徒李卓年,京城蕙质兰心的三大才女,怡情院以琴音绝诗闻名的怜卿姑娘都会参加。”长孙况有些急了,他可是受人所托,要把三弟给捎上的。
长孙凛本不以为然,但他听到阎家兄弟就来了兴趣了。看来这吟诗会不知吟诗作对,还是名流交际的聚会。便点头同意了。
曲江初碧草初青,万毂千蹄匝岸行。倾国妖姬云鬓重,薄徒公子雪衫轻。琼镌狒绕觥舞,金蹙辟邪拿拨鸣。柳絮杏花留不得,随风处处逐歌声。
——卢纶《曲江春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