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官大会(1 / 2)
午餐之后,会议继续。
黄兴喝口茶,清了清嗓子,扫了大家伙一眼,问道:“诸君,看过这大总统的提名,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没?”
说起来在孙中山与黄兴等同盟会高级干部商讨组织政府和行政人选时,二人都有意以同盟会的高级干部为班底,所以临时政府的几个重要部门提名全是同盟会的人。
临时大总统提出内阁名单,仿照美国政府制,不设总理,民国政府设置陆军、海军、外交、司法、财政、内务、教育、实业、交通共分作九部,并将“部长”改称“总长”。根据之前的组织大纲,各部总长由总统提名。
由总统孙中山提出各部总长九人名单如下:
战时首席部长,陆军部总长兼参谋总长:黄兴;
外交总长:王宠惠;
财政总长:陈錦涛;
教育总长:章太炎;
交通总长:程德全;
海军总长:黄钟英;
~~
司法总长:伍廷芳;
内务总长:宋教仁;
实业总长:张謇。
另外九部之外,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
根据组织大纲,各部总长由总统提名,但必须要经过各省代表大会同意。因此,各部总长人选的安排,实际上是一次权力再分配。省与省之间、代表与代表之间,旧官僚、政客、社会闻人都暗中较足了劲,一争高低。
底下议员代表们为这份明显偏向同盟会的名单一下子炸开了锅,反对的声音响彻会场。
所以,黄兴很快就发现自己和孙中山是眼大于腹了。说起这次武昌起义,各省响应的总形势,原是个墙倒众人推的形势,同盟会所出的力量只一部分,可能还不是主要的一部分。孙中山和黄兴二人都是以声望与历史取胜。推到满廷大墙最有力的还是还是非同盟会人士,所以黄兴拿出来的这样一份“分官大会”的名单,怎么能让他们服气?
在中山丈夫初抵上海时,革命军正在闹穷,当时谣传说他带回华侨所捐钜款,足解燃眉。新闻记者也就以此相间,中山丈夫答曰:余一钱不名也。带回来的只是‘革命精神’耳。中山丈夫的好口才虽能使听众大鼓其掌,然亦显示出,中山丈夫除声望之外,在这次联合推墙的众人之中,并无特殊政治实力也。
至于黄兴,那更是个有将无兵的光杆司令。他初到武昌时,也是靠声望将兵,黎元洪和其他与三武(孙武、张振武、蒋翊武)齐名的革命诸小将,对他暗中也颇多嫉忌之心,甚至有人故意拖他后腿,导致孝感一败,他就只有黯然回到上海。其后光复南京之战,虽打了胜仗,但是江浙联军,又岂是这位‘湖南骡子’的子弟之兵呢?在这个‘上阵必需子弟兵’的时代,从天而降的‘光杆司令’是很难,甚或是无法指挥的。所以在宋教仁和陈其美等中部同盟会大力运动下当选为南京临时政府大元帅之后,江浙联军的将领们立刻跳出来反对,讥讽他为‘常败将军’,‘黄兴脚下四条腿’。在那个混乱的民国初年,去古未远,带子弟兵却是个为将的必需。‘光杆司令’永远只是个荣誉头衔罢了,而黄兴那时就是个光杆司令,夫复何言。
“中央各部之首席部长,陆军总长这一首要位置就落在黄克强肩上,这是众望所归,我无意见。但是宋教仁何德何能,可担内务总长一职?”
既然内阁制修改案搁置再议,那么民国政府当前实行的还是美国制。美国制是以国务卿为中央各部之首。战乱中成立的中华民国,则稍事变通,以陆军总长为首席部长。
在内务总长这一职位上,孙、黄二人的内定人选,原为他二人最亲密的革命伙伴,那位光芒四射、才气逼人的宋教仁。也正是因为他才气太过逼人,而招致非同盟会人士的嫉忌,甚至同盟会内人亦有反对声音。就在上午审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的各省代表。结合此前宋教仁在上海力举黄兴为大元帅种种夺权举动,代表普遍认定,这一条款的动机,系“宋教仁自谋总理”,因而集体拒绝。现在,孙中山提名宋教仁为内务总长,代表会仍然一致反对。宋教仁黯然落选,可见成见之深。
这一天,宋教仁受到内外打击。
李想看到他黯然神伤,空有满腹才气,却报国无门的模样,不禁叹道:“使李将军,遇高皇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