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2章 藏经(1 / 1)

加入书签

“本台记者报道,日前在老租界的一幢房子里,我们发现了几十年前一位巡捕留下的遗物。其中一张写着简体字的纸张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电视新闻永远不缺乏素材,只不过这一次的素材,是关于我的。看着镜头里那张边角残破,已经泛黄的纸张,我抬手搓了搓脸。纸上的字迹,是我留下的。友谊长存...在我的记忆当中,这四个字是我昨天写给许探长的。我参与到了几十年的事情当中,并且留下了自己的痕迹。想不到,她把这张纸保管得这么好。我拿起遥控器,将电视关掉,然后用手机拨通了许海蓉的电话。

“小凡!”许海蓉言语中对我充满了感激。有些事,她看在眼里,但是知道不往外说。因为说了,大部分人也不会相信她。

“有人托我对你问声好!”我点了一支烟,深吸了一口后缓缓开口道。答应了许探长的事情,我现在才想起来要去办。虽然她跟许海蓉,是一个前世,一个今生。但是在我心里,她们其实是两个单独的个体。就跟顾翩翩和顾纤纤一样。我从来都不喜欢把她们两个联系到一起。每一世,经历都不尽相同。为什么非要把前世和今生混为一体呢?许海蓉是我的朋友,可是许探长也同样已经成为了我的朋友。我有些想去找找她,看看她葬在了哪里。不过一琢磨还是算了,何必非要去追求个结果呢。就让她永远停留在跟我道别的那一刻不好么。那样的话,我的脑海里会会认为她还活着。在社会上混久了,我也学会了自欺欺人。人都是要成长的,成长...就是一个由真变假的过程而已。

“谁?”许海蓉不知道谁会托我向她问好。如果是熟人的话,人家大可以直接一个电话就行了。托付人,那么就是不熟咯?

“你的前世!她说,让我回来之后,对你说句话:你的前世,向你问好!这段时间,你在家好好休息吧。刘建军应该兑现承诺,批了你的假吧?然后你跟姐夫打算出去旅游?旅游之前记得告诉我一声,我把钱还给你!”看了那则新闻,让我的心情有些不好。将许探长的嘱托完成之后,我接着又对许海蓉说道。

“还钱?你啥时候问我借过钱了?”许海蓉闻言有些纳闷。

“欠了你上辈子的,没机会还给她,我还给你吧。别推辞,如果你不想我下辈子找你还债的话。”我靠在沙发上,轻轻对许海蓉说道。

“那你准备还多少?正好我们出去旅游缺钱。”许海蓉听我的声音有些沉闷,刻意将话题岔开道。

“你打算让我还多少?”我轻笑了笑道。朋友,这就是朋友,知道什么时候逗你开心,什么时候直言不讳。

“嗯,1万?”许海蓉在电话那头问我。

“1万,你是准备新马泰跟个团随意溜达几天么?我还你5万,跟姐夫好好出去玩段时间。”我哈哈一乐对她说道。

“5万啊,老公,赶紧看行程攻略,小凡赞助咱们旅游了。”许海蓉的声音陡然提高了许多分贝,在那头冲他男人喊了起来。5万虽然不多,但是也够旅一次游了吧。最主要的,我不欠她的了。

人有好坏之分,鬼也一样。但是是先有人还是现有鬼,这个问题就如同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让人懵B。真要想把这个问题给论清楚,并且让人信服,我估摸着不是那么容易。藏经是个和尚,真名没人知道,他也不乐意再提以往在家时候的那些个往事。他挂单的庙,也是座小庙。庙里除了一个老和尚之外,就只有法号藏经的这个和尚了。不是他不想去大庙,而是那里需要文凭,人家说了,类似于哈佛那种院校毕业的优先。一经录取,待遇从优。当然以上是一句玩笑话,原话人家大师肯定不会这么说。但是意思,确实是这么个意思。至于哈佛,相信大家都知道。哈尔滨佛学院的简称!有人曾经问藏经,瞅你年岁不大,为啥不娶个媳妇好好的过日子,却偏偏要来当个什么劳什子的和尚?对于这个问题,藏经和尚没有回答。久而久之,大家也就没人再问他这个问题了。

“藏经和尚今天上街啊?”藏经挂单的庙位于一个村子里边,村子不算很大,60来户人家200来口子人吧。每逢初一十五,左近乡邻们都会提点菜油白面大米什么的来寺庙里供奉。对于乡亲们来说,庙不在大小,他们心诚则灵。左近这个词,其实包括的面积已经很大了。对于乡亲们来说,来这里求个心安,跟去城里的大庙效果是一样的。所以庙里这老少两个和尚,不用从事生产,光是乡亲们拿来的东西,就已经足够他们吃喝了。上街这个词,是指离开村子去城里。这里的乡亲们都这么说。因为小城最早的时候,只有一条街。街,在乡亲们眼中代表的就是城市。

最u|新/章节上YB:

“是啊,去城里买点布料回来做僧袍。”藏经有个裁剪的好手艺,他跟老和尚的僧袍和衬衣衬裤,都是自己买布料度身定做的。甚至于闲暇下来,他还会给村子里的老人们缝制上几套。款式当然没有人家成衣店里的好,但是胜在舒适,耐穿!

“藏经啊,回头帮我家老头儿做两条衬裤呗?眼瞅着就秋天了呢,老头儿怕冷。可是又没到穿棉裤的时候。”一老太太颤颤巍巍走过来,打开手绢儿,从里边拿了一张50的递给藏经道。家里的孩子都出去打工了,每个月给家寄上个几百供二老开销。说实话,现如今的几百,真的不值钱。老太太平常都没这么敢开销,都攒着换季的时候做衣裳。又或者是左邻右舍有个喜事的,随随份子。她没敢对孩子们说自己省,孩子们也都不容易。离乡背井的,如今的钱不好挣,但是好花。很多时候你再努力,上边一纸公文下来,就能让你一年甚至几年的努力白费。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生在这里,就得适应着活下去不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