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大变化(2 / 2)

加入书签

娄钤辖便站在城墙上大喊:“我们太饿了,不能出城投降,如果给我们一些吃的东西,我们可以听命。”蒙古人信以为真,派人送去几头牛和一些米,娄的部下接过食物,又关紧城门。蒙古人登高瞭望,只见宋兵忙着煮米、宰牛,各司其事。吃过饭后,宋兵气力鼓足,便吹起号角,擂响军鼓,蒙古兵以为他们要出战,整甲以待。只见宋兵拥出一门大火炮,点燃引信后,立即爆炸,声如雷霆,震耳欲聋,硝烟弥漫,城壁崩塌,蒙古兵近前看去,宋兵200余人皆被炸死,连守在城外的蒙古兵也被震死许多。足见这种铁火炮的威力之大。

当然,之所以会先把宋兵炸死,极有可能是火炮操作不当,发生了炸膛的情况。

古代人所称的“铁火炮”,与现代军队装备的大炮截然不同,那时的火炮,在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一种大型地雷,形体笨重,其爆破性强,但不具备发射机能。那时借助抛石机或人手抛掷,所掷距离有限,而且目标难以准确,多用于炸毁敌方的城防设施,在攻守城的战役中使用最多。

虽然说金人发明了这样厉害的火器,但是金人所用的火药,全部都是降服的汉人制造出来的,金人自己是不会生产火药。

而且这样的“铁火炮”,最大的作用不是用来杀伤敌人,还是用人震慑敌人。

古代人都是孤陋寡闻的,而且又迷信,“铁火炮”爆炸产生的巨响,让不明事理的人误以为是什么神魔鬼怪在作祟,非常容易打击人心和士气。

韩元清现在一点不担心金人会用这些玩意来对付自己,如今距离金人学会有火器差不多还要七、八十年的时间。只要他能提前制造出火器,先一步用在对付金人的战场上,势必会让金人惶恐不已。

因此,他虽然没办法改进土制炸弹的,但是只要炸弹能发出巨响,哪怕杀伤的效果不理想也不要紧。

--

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光化军正处于井井有条的发展之中。

铁矿石的开采风风火火,每过十五天的时间,就会有一批铁矿运回到城内来冶炼。

冶炼工坊按照韩元清的建议,尝试着用铜和铁混合在一起熔炼,果然熔炼出了一种全新的金属。钢的质量要比铁和铜都好得多,坚硬而有弹性,并且还不容易生锈。这两个月来一共生产出了足足一吨的钢,当然前面因为试验阶段也浪费了几百斤的原材料,就忽略不计了。

只可惜,铁矿是可以开采得来,但是铜却不好弄。先前的铜都是拿城中废弃的兵器熔炼得来的,如今铜已经没了,冶炼钢筋的工作只好暂停下来。冶炼工坊只能继续将矿石冶炼成铁,其间按照需要,生铁和熟铁都是有的。

韩元清计划将唯一的一吨钢,全部用来锻炼成武器。钢的质量要比铁和铜好多了,在冷兵器战场上的杀伤力,肯定会大大超过以往的兵器。

因此,为了配合锻造武器,他果断的在南县城开设第一所兵工厂,取名为襄阳军械所。军械所开设了三个部门,第一个是冷兵器锻造,第二个是火药制造,第三个是大型兵器研发。

襄阳军械所隶属于科学院麾下,与矿务部并列为同一级别的政府单位。军械所的成立,立刻又带动了光化军人力资源的运用,解决了一大批老百姓的就业问题。早先因为掀起了一阵学习铁匠技术的热潮,铁匠的资源十分充裕,军械所仅仅花了三天时间,就招满了500名工匠。

当然,这些工匠仅仅只学会了铁匠的基础伙计,他们做做体力活还可以,然而要是让他们发明创造那就有些困难了。

为此,韩元清在襄阳军械所成立之后的半个月,又依附襄阳军械所开办了一个进修学院,取名为“襄阳军械工艺学堂”。这个“襄阳军械工艺学堂”与“陆军学堂”一样,刚开始十分简陋,完全就是在军械所的工厂里面上课。

开设“襄阳军械工艺学堂”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工匠的发明创造能力,让他们思维活跃起来,不要拘于形式,不要把自己当作体力活劳动者,更不要不思进取。在这个“襄阳军械工艺学堂”里,科学院十三个工匠成为教师,同时韩元清一有空闲也会亲自来教授一些二十一世纪的工业科学法则。

比如:活塞运用,杠杆运用,滑轮运用,以及一些基础的物理科学等等等等。

韩元清有时候甚至在设想,或许几百年之后,“襄阳军械工艺学堂”会渐渐演变成襄阳理工大学,一举超过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成为全世界历史最悠久、教学最发达的大学了。

那一吨的钢自然被送到了襄阳军械所,经过锻造,一吨钢仅仅只制造了500把钢刀,全员配给了韩元清麾下最精锐的一个营。而剩下的一些多余钢,则用来打造了一些小零件,代替蒸汽机以前的零件,使蒸汽机运作起来更稳固一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