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开始推演!(2 / 2)
这种气势不是一个人武道的气势,而是百姓气运集结之后散发出来的气势。
“这个看不出什么,看看韩国本土方面!”姜军笑道。
韩桓惠王韩厘王之子。在位时,韩非多要求推行法治。韩桓惠王二十七年,郑国奉桓惠王之命西去秦国,劝说秦王兴修水利工程,是为郑国渠。
韩桓惠王时期,韩国政治混乱,法律、政令前后不一,群臣吏民无所适从。韩桓惠王实行改革。继续推行申不害提倡中央集权的主专制体制,主张以“术”治国。申不害所讲的“术”,主要是指国君任用、监督和考核臣下的方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君臣之能者也。”国君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符其实,工作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对君主是否忠诚,并根据考察的结果进行赏罚,提拔重用忠诚可靠之臣,贬除狡诈奸滑之人。最好采取隐密的权术,表面上不露声色,装作不听、不看、不知,使臣下捉摸不透国君的真实意图,实际上却可以听到一切、看到一切、知道一切,这样就可以做到“独视”、“独听”,从而“独断”。韩桓惠王时期,推行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需要指出的是,申不害的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效果远不如魏、秦等国。
继续推行申不害的改革,可见此人绝非昏庸无能之辈,只是先天条件而言,申不害的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效果远不如魏、秦等国。
不管是什么方面的原因,但是前面我们就已经分析过了,当前战国七雄的国力而言,唯有赵国勉强能够与秦国抗衡,即便是如此,国力等方面也要逊色秦国一筹。
说句实在话,差不多就是合纵和连横相互抗衡,也就是燕赵韩魏楚五国加起来和秦国加齐国的实力差不多。而现在,东方的齐国,北方的燕国和南方的出国都不在这里,那最多就是一对三的局面。
不管怎么说说,无疑韩桓惠王有多方面的顾虑,是以选择了割地求和,而没有继续与秦国交战。
前面也说了秦国派军进攻韩国的缑氏、纶,震慑韩桓惠王;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也就是说,韩国的情况并不好,即便是想要劝他们出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个时候,众人就看到在秦国与韩国的边境线上,大军排布,却是转换了另一种阵势,不仅仅是威胁韩国,另一方面也有限制赵国派人接触韩国的目的。
而另一方面,众人也看到象征赵军的点点旗帜零零散散的接近韩国,其用意自是不言而喻的。
说到这里,那就就要另外提一提其他几国的君主了。
赵孝成王嬴姓,赵氏,名丹。惠文王子。前266年即位。秦军来攻,拔三城,触龙说赵太后以长安君为质于齐,齐援赵。韩上党郡守冯亭不愿归秦而附赵,赵令廉颇发兵取上党,驻守长平。秦人施反间计,赵以赵括代廉颇为将。前260年,秦人围赵括于长平,括被杀,四十余万降卒为秦坑杀。次年,秦军围邯郸,前258年,魏公子无忌与楚春申君率兵救赵,秦解围。公元前251年,燕发兵攻赵,廉颇攻燕军,诛其相栗腹。
赵孝成王并没有被记载下什么事迹,此人能力却是不好说。不过从长平之战的几个事情来看,此人也没有什么大本事。
韩国的上党守将冯亭遣使入赵说:“秦将攻上党,韩不能守。上党十七座城邑的居民愿入赵不愿入秦。”赵王大喜,召集群臣商议。赵豹等认为这是韩国想嫁祸于赵,千万不可接受上党;赵王以为发百万之军连年而战尚难得一城,如今十七座城伸手可得,岂能放弃。即派廉颇率军驻长平并接收上党。
廉颇根据双方实力情况,采取坚壁固实策略,不打无希望之战。秦军无奈,即用反间计,造谣说,“廉颇年老畏战,且将降秦。秦军最怕的是赵括为将。”又用多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让他进谗。赵孝成王果听谗言,派赵括为将,前往长平替代廉颇。
一个是接受上党等城池,另一个就是中了反间计,下面不用多说什么了。
还有就是魏王,魏安釐王(?─公元前243年):姬姓,魏氏,名圉。魏国第6代国君。前276年—前243年在位。魏昭王之子。昭王去世后,安釐王即位,为牵制孟尝君田文,封弟公子无忌为信陵君。前273年,白起进攻魏国,孟尝君田文举荐芒卯为主帅,白起在华阳大败魏军,芒卯战败而逃,田文失势后,他的许多门客投奔魏无忌门下。
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赵国平原君的妻子是魏无忌的姐姐,平原君请求魏国救援,魏安釐王惧怕秦国,不敢进军。魏无忌请求如姬从魏安釐王的卧室内窃出晋鄙的兵符,晋鄙见了兵符,表示怀疑,随行的朱亥用铁椎杀死晋鄙,强行夺权,以精兵八万开赴前线,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魏安釐王任命魏无忌为上将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公元前243年魏安釐王与魏无忌同年病死。
无疑,从此人的一些行为举止来看,他也和燕王有类似之处,对于秦国很是惧怕,想要说服这个与这次事情毫不相干的人参战,怕是更加困难了。
本文由小说“”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