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契机(1 / 2)
第346章契机
战国时期,齐国是东方大国,鲁国不但弱小,而且很快就灭亡了。战国时期齐国的文化圣地就是稷下学宫。它基本与田齐政权相始终,随着秦灭齐而消亡,历时大约一百五十年。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申不害、接子、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儿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尤其是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因此,稷下学宫是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
稷下学宫的学术博大精深,包含了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就儒学而言,曾在稷下学宫中有影响的儒家学者,前有孟子,后有荀子。《盐铁论·论儒》中记:“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论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干有余人。”。至于荀子,则是稷下学宫的最后一个大师,他立足儒家,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总结,从人性论、认识论、政治理论、天人关系等诸方面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吸取和修正,从而将诸子学术推向高潮,成为战国诸子学的真正总结者,其中对后世最有影响的就是荀子的“礼法结合”的政治思想。
虽然姜军并不知道春秋战国这个阶段诸侯国麾下的人士是如何划分到各国的,就像是当初在秘境之中,有赵云被划分到东北公孙瓒麾下等等的事情,而在春秋战国之中,一国忠臣并非本国人士的情况不胜枚举,其中的归属却是不好判断。
但是,单单只是稷下学宫这么一个建筑,其存在的价值就已经是难以估量的了,比起一般的书院之类的功能绝对要强大得多了。
不过,这一次主修儒门或是其他的一些人在姜军本体身边,这边就刘备军的一些人,倒是有些可惜了。
“话说回来,三爷,我们要去的是不是稷下学宫?”姜军笑着招呼姜三爷,毕竟这仅仅是猜想罢了,虽然可能性很高。但是另一方面,稷下学宫这等所在,真的这么容易进去?
“稷下学宫名声在外,也不是什么隐秘的所在。”姜三爷笑着说道,已经不再为姜军了解这些而震惊了。
“再说了,学术不就是为了交流的嘛!既然稷下学宫已经有了这样的名气,我们又怎么会放弃这样的优势,敝扫自珍反而闭门造车呢?”
姜军点点头,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是真正能够明悟其中的利害关系,舍得把那些成果公布出来也是需要很大的决心的。
当然,齐国多少年下来,大才大智不可能没有,这样的决议无疑是非常值得的。
不过,现在还没到前往稷下学宫的时候,毕竟,姜山说要现在这里休息一天,明天再展开行动。
既然学宫目前指望不上,那也不能直接闲下来,还是要想着这件事情的。
“三爷您老还有什么消息能告诉我们的呢?”姜军继续询问姜三爷:“就说气运流失的事情,以前有没有过?其他家族的国家,大周等等又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
“说起来,大周之前似乎的确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姜三爷回忆道:“我们毕竟是隶属于大周的,虽然不能够控制运用大周全部的气运,但是气运笼罩之下,大周的各级官员等等都有气运加持,所以能够感受到气运的变化。”
并没有太多的参考,姜军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
“不知道接下来大周是不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呢?”见到姜军没有接着问下去,诸葛亮继续询问道。
姜三爷望了诸葛亮一眼,对于姜军先前对于诸葛亮的赞誉,他也是有些在意的。
“最终也不知道姬家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姜三爷答道:“流失的气运被追回了不少,此外倒是没有其他什么变化。总体来说,还是有点损失的,但是损失并不是很严重就是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