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死守(2 / 2)

加入书签

后卫线上的安排没有什么变化。需要供希丁克选择的防守方案也不多。左边后卫,英格兰人阿什利.科尔。这是一个对利兹联来说很有威胁的球员。因为他可是当今世界第一左后卫,无论防守还是进攻对于他来说都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他也是最近两个赛季,英超联赛中最优秀的左后卫没有之一。

右后卫上是从利兹联队租借而来的葡萄牙国脚博瓦辛,两个中后卫是切尔西的老搭档了,英格兰国家队的新队长特里和葡萄牙人卡瓦略。门将则是捷克国门切赫。

这样一套阵容。除了有伤在身的乔科尔和埃辛。基本上就是切尔西在英超联赛征战的主力阵容。

这四个中场里面只有巴拉克一人是防守型的,其余三人都是攻强于守。希丁克的意图很明显了——就是进攻!面对一支英国球队,即使是英冠冠军,切尔西也能将对手的防线撕裂。

而今天……他们还不知道。自己最引以为傲的进攻要撞墙了。兰帕德将角球开出,被利兹联队球员重点看防的德罗巴没有顶到球,切尔西的进攻无疾而终。很快,穿着蓝色客场球衣的切尔西队又杀了过来。因为利兹联队在前面基本上没有任何反击力量,只有一个吉鲁,门将大脚开过去,他一个人就算能凭借身高优势争到第一点。第二落点也只能让给对手了。

虽然利兹联队赛前报的阵形是442。但实际上打起来却是利兹联典型的433。贝尔其实就是个左路自由人的角色,所以突在最前面的只有一个吉鲁。以往杰克.李会安排法尔考徘徊在大个子吉鲁身边,寻觅第二落点。今天他没有这样要求,而是让阿扎尔上场增加中场的人数,顺便拉回来防守。利兹联几乎放弃了进攻,这么做就是为了要在自己的球门前筑起一道高墙。完全封死切尔西的进攻。

英格兰有“链式防守”传统,是指球队整体注意协防。一环扣一环。而杰克.李为利兹联队在这场比赛前。花了一个多星期打造的防守体系,他将之自己称为“墙式防守”,是全方位的钢筋混凝土防守体系。后卫线绝不压上。绝不造越位。三条线保持紧密的距离和完整的阵形。在自己球门三十米区域之内形成以多打少的小局面。要求球队全体协防,压缩对手的进攻空间。你可以凭借高超的控球能力在我的防线前面做横向转移。但是我的球员不会因为你从右传到左。又从左传到右就会急不可耐得扑上去。不!不管你怎么横着传。只要你不直传。那我就在防线后面看着你玩控球。哪怕最后比赛统计你一场下来百分之八十的控球。也无所谓。但如果你打算把进攻方向从横变成竖。想要直传穿透我的防守区域……那么很抱歉。不能让你如愿以偿。凶狠的铲抢,两到三人的封堵。密不透风的禁区…就是你们要面对的境况。利兹联队的防守范围就好像一片泥泞难行的沼泽。不踏足一点问题都没有,一旦进入就让你的进攻寸步难行!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防守似乎只是后卫线和防守型中场的工作。前锋,前腰们可以在自己球队防守的时候站在前面等反击的机会。这样的防守就仿佛一块三合板,看起来能遮风挡雨。实际上稍微用点力,一捅就破。为什么?因为不具备足够的战略纵深,一次精妙的直传,就能够撕破这条纸老虎般的防线。

但杰克.李的防守理念不是如此。何谓“墙”?有高度,有长度,有厚度。由巨石砌成的不可轻易逾越的墙。高度——亚当斯.李身高一米九一。弹跳非常出色。头球不弱。科斯切尔尼,身高一米八六。有高度。擅长头球。威尔通亨。身高一米八九。防空能力出色。有长度——从球场左路到球场右路,都是杰克.李整体防守的控制范围。首发的两个边前卫贝尔和阿扎尔在这场比赛中的作用不是给吉鲁头上传球,而是充当边后卫。有厚度——一不厚的木板能叫墙吗?利兹联这座移动城墙从前锋到后卫之间都是防守区域。从吉鲁面对切尔西的进攻开始,利兹联队的防守系统就算开始运转了。这是一座高一米九几,长六十米。宽三十米的真正的墙!

切尔西队的攻势在十五分钟之后逐渐减弱。不是他们不想攻了。而是他们在和利兹联队的防守对抗中消耗了比平时多一倍的精力。杰克.李要求球队在防守中敢于出脚,速度要快,动作要猛,贴身紧逼小动作不能停。就算铲不到对方的球。也要把动作做足了。因为那会影响到对方的每一次接球和传球,久而久之。等他们在进攻中的主动失误开始增多了,利兹联队的防守目的也就达到了。杰克.李坚信切尔西再怎么技术流,他们的球员个人技术和全队配合也没法与皇家马德里那样级别的球队相比。皇马在面对疯狂逼抢和压缩防守的球队都一筹莫展。别说你这英超里面靠防守吃饭的切尔西了。

这样的防守却是让切尔西踢起来很吃力。无论是他们的主教练荷兰神奇教练希丁克还是球员本身,他们在赛前确实想到了实力较弱的利兹联可能会采取防守策略同英超球队切尔西周旋,但他们谁都没有想到利兹联队防守的如此彻底,如此……疯狂。

兰帕德是脚下技术非常出色的球员,希丁克让他上场,原本是打算利用他的个人技术来给利兹联队的后防线制造麻烦。他看了利兹联队最近的两场联赛,尤其是第一场,他认为那些主教练们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充分发挥中场的团队技术能力。所以希丁克一口气上了兰帕德、马卢达、德科、巴拉克四个技术最好的中场上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