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意外的作用(1 / 2)

加入书签

还别怪刘叔一见面就拿这压缩饼干说事,眼见这偌大的清风寨,离了这玩意就不是一回事了。

当然,这东西已经远远不是当初水云庄那会那么不象样,比如刘叔现在拿给李清现宝的,就是新品种了,是把牛、羊肉干磨成粉掺在面粉里头,味道还是和奶油巧克力没法比,不过卡路里可就不是一回事了。

其实一开始到延州,刘叔根本没把压缩饼干放在心上,要想的事情太多了,毕竟是老军伍出身,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倩娘就是两回事了。

尽管刘叔没翻过历史书也没玩过穿越,可多年的行伍生涯,让他和李清有了同样的认识,就是党项人绝对不会消停的,矛盾只会越闹越大,所以倩娘立寨,是想让大家都过的舒坦些,而刘叔一到延州,就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了。

重新择地立寨,现在这地方离天宇山还有二十里,虽说离延州城远了些,可受党项人袭扰的几率也小了,而且寨未立好,便在天宇山上先修一座烽火台,派人在上面日夜轮换监测,一发现异常,立刻举火为号。

另外就是高筑寨墙,只是没想到换了地方立寨,来投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中间包括好多边军的家眷,这让刘叔能怎么拒绝得了?于是这寨墙一扩再扩,现在李清已经惊叹规模之大,这还是刘叔不得已又分立了十数处分寨。否则规模还要更大些。

李清前后给倩娘地几十万贯,安置家眷是够了,要拿来筑城,缺口就太大了,何况那么多百姓要吃要喝要住,幸好边关百姓清苦惯了,又都是饱受党项人劫掠之苦,只要有口吃的。就一个心思的齐力把城筑起来。

虽然延州边军也不时过来帮忙,可这规模还是超出了预算很多,本来孙五带着若风来投,刘叔也知道李清犯了事。不过他倒是对李清很有信心。一问了详情,就断定李清不会有什么大碍,果然没多久便收到了谢大娘的信,只不过遣送江宁而已,孙五还闹着放心不下要到江宁去看看呢。刘叔还劝住了他,咱公子什么人?滑溜的很,没准在江宁照样吃香的喝辣的;不过说是这么说。到底李清还是被遣送出京,水云庄也没入内府,缺的钱怎么办呢?

也不是一点进项都没有,那些乞颜人还是仗义地很,在水云庄连吃带拿的,人家念着这份情呢。\\\\\\没多久又给倩娘送来几批马。可乞颜人也不富啊,总不能叫人家空手回吧。最关键是李清不在京城了,还没人能那么高价的倒腾马,于是刘叔便在洛阳、长安等大郡将马脱了手,石小公爷送给李清的坐骑就是这么来地。

只是这样仍不够,万般无奈之下,刘叔才给谢大娘去了封信,立寨立了一大半,总不能功亏一篑吧,而谢大娘也不迟疑,立马就把水云庄府库挪了个空,反正不能便宜太后,谁叫她把李清赶出京城呢?

刘叔收了钱,便买了大量地粮食,几万人的吃喝可不是小数目,反正又都不用付工钱,等到船把粮食都运来了,又一个问题出现了,怎么防霉变,这可不是小事情,当年王钦若就是处理得好,才凭功而入中枢的。

也别以为大家都是嚼香喷喷的大米,咱大宋虽然已经大量的种植了占城稻,那是在江南水乡,陕西五路地粮食还不能自给,都要靠后方送来,本地还是以面食为主,所以刘叔买的都是小麦。

就算城筑好了再大面积开荒,这几万人想要粮食自给自足,也是三、五年内很难办到的事情,何况半数以上还是妇孺老弱,只是现在手头上一下多了那么多粮食,难道筑城都来不及,还花精力就修好多个粮仓?再说就是修了粮仓也很难保证不发霉,咱大宋地仓司在这上面没少花精神,清风寨可折腾不起。

刘叔一面后悔自己不该贪便宜一气买了这么多粮食回来,一面在想解决办法,就这么想起李清当初在水云庄的胡闹来了,别的好处没记住,刘叔倒想起李清说过,那玩意可以一放一两年不坏,现在不就要这个么!

当然刘叔不会和李清一样笨的去炒面粉,他买的可都是小麦呢,现在可没有后世的粮店,卖出来地都是一袋袋面粉,而是家家都有磨,吃多少磨多少;而刘叔地试验就顺利多了,才不会折腾得一脸的白灰,弄出来就简单了,咱大宋现在猪肉便宜,油脂就更廉价了,刘叔叫人从洛阳等地买来,这活可是男女老幼都能干地,支开了锅把小麦炒熟,磨好再用油脂合了,放上一点点盐,还弄了石碾压成形,随便往库房里一放,还真就三、五个月不会坏。

本来并不是什么生财之道,因为这东西除了顶饿外根本就不好吃,拿去卖钱绝对亏个底朝天,就是到了现在,压缩饼干为清风寨捞了很大的进项,别说谢大娘在京城不知底细,连长安人都不清楚这是什么东西,随便啃口热馍也比这玩意强啊。^^首发?君?子??堂?^^

可在边关就是两码事了。

首先是被常过来看看的延州边军知道了,那些个将领平日可以吃好的,一般小兵可就不行了,还不就是几个干馍打发,要是行军在外那馍放久了,味道还比不上压缩饼干呢。

而石元孙却是发现了这压缩饼干在军事上的作用,大军野外埋锅做饭的时候,也正是最容易被偷袭的时候,要是都带着这玩意就方便了,急了连热汤都不用,就凉水就行,还可以边走边吃,并且易携带还不霉坏,这对行军打仗可是太有利了。于是大笔一挥,延州诸路边军一半地军粮都改成压缩饼干了,还给取了个名字,叫着“行军饼”。

供应商当然是清风寨了,咱大宋人厚道,再说人家石侯爷可没兴趣折腾这小买卖,可对清风寨来说,这就太重要。因为石侯爷给的折算是按咱大宋正常供应军粮的折算,运输途中的损耗和霉变全在内了,合在一起就六成多一点。

换在后世得叫来料加工项目了,而且设备投资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并且劳动力是老少皆宜。这无疑给了清风寨一个大进项,又在石元孙的强力推荐下,因“行军饼”又的确有军事上的价值,很快陕西五路便有四路的边军一半军粮都换成了“行军饼”,并且小兵们也愿意吃这东西。管饱啊,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咱大宋地边军是供给制,别说军服兵刃。连烧火用的柴也是折算了钱在里面,你蒸个馍煮个面条得烧多少柴?这东西好,煮口热汤就行,省柴薪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