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回 《占领广魏郡》(1 / 2)

加入书签

第153回《占领广魏郡》

现在面对钢井阑方向的守军虽然人数还是不少,但那些人都双手抓住一面硕大的盾牌在胆战心惊地熬着时间,等待下一批人上来替代他们。网()他们手里早就没有了其他武器,他们唯一的心思尽可能把自己的身体缩小,尽可能地躲、躲、躲……

根本毫无斗志可言,甚至连派兵过来的将军都只是尽良心做事了:只挨打,派出的兵纯粹只是送死而已。[]

日子就这么流淌着,益州兵似乎是存心要看热闹,在这种情况下还不下令强行攻城,城里都有好多人开始替他们惋惜了。

苦捱好多天的守军最后终于忍不住气了,脾气暴燥的守将张卫不顾另一守将徐商的反对执意要杀出城去,他要摧毁那个悬在头顶上的钢井阑。

“坐在这里等死也是死,不如杀出城去,就算死也要砍几个垫背的。”张卫气乎乎地说道。

这天下午,吃完中餐的五千守兵在张卫的率领下,搬开城门后面的条石打开破烂不堪的城门呐喊着杀了出来。

显然守军对钢井阑恨之入骨,一冲出来就对着钢井阑又是砍又是剁的,嘴里同时大声怒骂着。忙乎好一阵,见砍不动它也剁不烂它,而且上面还不断射下箭支,抛下垃圾和屎尿,甚至有士兵恶作剧地褪下裤子掏出那根见不得人的东西往下大肆喷洒着散发骚味的液体,更把攻出城地守军的肺都气炸了。

过了一会。他们总算明白了钢铁做的井阑最怎么努力也是砍不烂的,只能采用最笨也是最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先把压在钢井阑底座上的石头全部搬走,然后用马拉和人推,把它给掀翻才行。

张卫于是一边命令大部分士兵在外警戒,自己则亲自指挥剩下的人马进行分工:有地搬抬石头,有的回城取绳子。有地则吆喝马匹准备牵拉……

益州士兵这个时候到哪里去了,怎么没有人马保护这笨重的家伙呢?其实这是保护钢井阑的益州兵临时想出的一个计策。在守军开始冲出来的时候。那些益州兵还假装不支而后退了一段距离,他们是想把守军引出城远一点后再消灭他们。

可惜守军因为对钢井阑的愤怒压过了一切,看见保护钢井阑的益州兵撤退也没有顾得上追,而是安下心来对付钢井阑,使益州兵诱敌深入地计谋完全破产。

益州兵见守军不上当,倒有点犹豫了。后来还是知道情况的徐庶命令附近的兀突骨、张任以及禁军统领鄂焕各率二千人马立即在前面猛杀:一是要保护钢井阑不被张卫大军破坏;二是杀退张卫部队并伺机追随他们攻进城去。

就在张卫强令一批又一批士兵强行攀登钢井阑以便系上绳子由马来拖拉的时候,益州兵从左、中、右三路大喊着杀了过来。在他们三路大军的背后更是密密麻麻的士兵。

张卫派出警戒的士兵很快就溃不成军了。投降的、投散地、回撤的几乎各占三分之一,倒是被敌方杀死的没有多少。

这下张卫也顾不得钢井阑怎么样了,连忙领着身边的部分老兵和家将冲了上去。

他碰上的正好是以前的冤家对头张任,俗话说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二人也不答话一个举刀一个持枪拼了起来,各自手下地士兵们也立即混战起来。

可张卫这点人马哪里是养精蓄锐好长一段时间的益州兵的对手?才接触不久那些士兵就开始后退,加上开始那些败兵的影响,张卫身边的士兵在张卫与张任才交战了三个回合的时候就把张卫给卖了。留下他一人与益州兵战斗。

张卫咬牙又坚持了一会,但与急于要报仇的张任也只能勉强杀成了一个平手,当无敌可杀的兀突骨驱马冲过来加入战团后,张卫这个随他哥哥张鲁投降曹操的将军也就支持了一个回合就被兀突骨砍掉了脑袋,同时胸口也被张任的银枪洞穿。

兀突骨看着喷着鲜血缓缓倒下地无头尸体,笑着对张任道:“张将军。实在对不起,兀某实在无人可杀了。哈哈……”

在益州兵三路大军地强攻下,加上钢井阑上士兵一直不断地倾泻他们的箭支,溃不成军地守军争先恐后地向城里逃去。

躲在城门洞里观战的徐商一见情况不妙,立即指挥手下士兵关城门。

这个时候城门怎么可能关得上呢?败兵蜂拥着进城把城门口的那点空间塞得满满的,两排迎着败兵而行的关门士兵都冲的东倒西歪,挪过去都显得非常困难。虽然最后用刀砍翻了十几个人后终于冲到城门边,但要把门关上却比登天还难,堵住门的不但有失魂落魄的败兵还有地上躺着的一层厚厚的尸体。

一些靠近城门的士兵还主动阻止里面的人关门,有几个甚至边往里挤边大喊:“不好了。城门要关了。阻止他们!”

喊声一起徐商就更傻眼了:一些体强个大的家伙担心被关在城外,竟然拿取手里的刀朝他们前面猛砍起来。

张任见状大喊道:“守军兄弟们。你们已经败了!现在城里的人要把你们关在城外,把你们抛弃了,你们还替他们卖命干什么?谁投靠蜀王,谁就可以活命,还可以有赏!”

兀突骨也大喊道:“让路者生,挡路者死!杀——!”

益州兵齐声大喊:“让开!杀!”

徐商见鄂焕双手舞着方天画戟如入无人之境,人头、胳膊、鲜血在他马前翻飞,已经越过城门冲进了门洞。脸一下吓得煞白,转身就逃。

但没有走几步,他就被自己那些乱哄哄的士兵挡住了出路,就在他还在努力从人缝中穿插地时候,突然感到脖子一凉,很快什么也不知道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