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议北伐(2 / 2)
赵匡义遽然一惊,抬头看向赵匡胤,口中喃喃地说道:“阿兄的意思……陛下其实早就打算征讨辽国了?现在这么做,只是因为赵阔之事是一个讨伐的好借口,所以陛下要尽情的演戏,我其实是被诓了?”
“有什么诓不诓的?”赵匡胤斜睨了弟弟一眼,脸上浮现出莫测高深的笑容,“帝王家……表面上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并不重要,也不会是为了要诓骗谁,其中自有帝王家的体统。至于陛下实际上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你只要多看一看想一想就会明白的~你且说说看,陛下声言要严惩辽主的挑衅,可曾立即点兵北伐?可曾命范阳军、卢龙军或者河东军立即出塞烧荒?可曾立即关闭北疆的诸多榷场?”
听了赵匡胤一连串的问话,赵匡义默默地低下了头,两眼紧盯着案几上的酒壶,眉头紧锁地思忖了半晌,这才摇了摇头说道:“没有……这些都没有,果然陛下被辽主的挑衅激恼这说法并不真实。如果陛下真的是气愤填膺,立即点兵北伐都是有可能的,以陛下的声威,群臣再怎么切谏都难以阻止的,而且秋后出塞也不算非时;就算是在京师的禁军准备不足,驻边的禁军和州郡兵总是时刻备战的,立即关闭北疆榷场,然后命令北疆戍军出塞烧荒以作报复却是一点也不难。结果这些都没做,可见阿兄的推测是对的。”
赵匡胤举着酒盏听完了弟弟的一大段心得,这才将杯盏往案几上重重地一放,屈指在案几上敲了两下,然后沉声说道:“你要知道,陛下自小就聪明机变无双,那些火器说是出自军器监开发署,其实哪一样不是陛下亲自操持的?只不过陛下当皇子的时间不够长,经历的皇储教育可能会被人看轻,在先帝骤然崩逝时仓促继位或有不稳,但是这十多年过来,你还看不出陛下英睿不下于先帝吗?”
“兄长教训的是!”
“而且和先帝还有些不同……先帝更多的是依靠天生英睿,常常事无巨细都要过问,骤然遇敌也能随机应变迎难而上。陛下却更能任用贤能,特别是运筹司与侦谍司的设置,集群英之力研判军国大事,因而当国以来时时处处都能够料敌机先,虽然此后征战再无高平之战那样的峰回路转荡气回肠,却也再没有了高平之战的仓促应战和惊险万分!就像当年唐国主趁我军陷于征蜀之际悍然出兵图谋吴越,陛下还不是用运筹司之谋于反掌之间将唐军灭杀?”
看到弟弟欣然受教,赵匡胤深感欣慰,更是毫不吝啬地长篇大论分析起郭炜登基以来的种种施政征战,几乎每说到一个重要案例就会特别提点赵匡义一番,似乎是在告诫他不要再胡思乱想,又似乎是在指导他将来经略凉州的思路,不过更多的话仍然只是点到即止,也不知道是因为赵匡胤了解弟弟的聪明,还是因为他身处亲信之中依然万分小心。
一大段话说完,赵匡胤觉得有些口干舌燥,就随手把酒盏斟满了小饮一口,最后又总结了一句:“以陛下的英睿,一向谋定而后动的作风,又岂能因为一时的激怒就贸然兴师,而且要打的还是大周最强的敌手?赵阔之事纯然就是一个由头罢了,征伐辽国的方略恐怕是陛下筹谋已久的,大周经过六七年的休养生息,无论国力军力都是空前强大,军资粮草估计足以支撑数年征战,所以陛下才会被辽主的挑衅‘激怒’啊……”
“兄长高见!”赵匡义这时候才算是心服口服了,不光是对赵匡胤的分析,也是对分析当中的那个皇帝,“这么说来,就算没有了赵阔这桩事,辽国在最近一两年之内也必然会有事触怒陛下了。不过……现在连阿兄都知道陛下预备伐辽,辽国岂能无备?陛下这般大张旗鼓地酝酿出兵气氛,以小弟看来却是利弊难料啊~”
赵匡胤又将酒盏往案几上重重地一顿,叹了口气说道:“二弟你还是疏于行伍之事啊……真正的举国之战,哪里做得到不走漏一点风声?军队的调动和操练就不去说他了,或许还可以瞒骗外人吧,但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即将出征的大军筹备粮草,必然会引起当地粮价走高,让当地粮源紧张,漕船车马向那些方向运粮也必然会被细作侦知,这类准备怎么瞒得了人?而且以往的备战,像先帝征伐淮南与北伐幽蓟那时候,因为周边敌对势力尚多,还可以耍一耍声东击西之计,如今大周仅剩辽国一个强敌,朝廷一旦备战,谁不会马上想到辽国?”
“不是还要定难军未服吗?”
赵匡义心知兄长说得多半无误,嘴上却还是不肯认输,当下小声地嘟囔了一句,其实心头还是虚的。
“定难军……定难军算个甚!”赵匡胤果然对此嗤之以鼻,“定难军之所以难整,那还不是因为中国一直北有强敌吗?若是契丹远遁的话,定难军这种只有粮道困难的小地方怎么当得住大周一指之力?而且朝廷此番备战必然包括了范阳军和卢龙军,打定难军用得到他们吗?就算辽主年少无知心存侥幸,他的那些辅臣也尽有老成持重之人,断然不会看不清楚的。”
~.< 书海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