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心得(1 / 2)

加入书签

这里面到底都有哪些陷阱呢?

郭炜的视线从案几上的地图缓缓扫过,思忖片刻,马上又拿起那份卷宗细读一会儿,接着又皱起眉头来思索。当然,这时候的章瑜再一次成为了延英殿里面的布景,只是戳在那里表示皇帝正处于召见大臣密议当中,内侍宫女不便近前打搅,寻常的外客显然也是不见的。.

赵阔的口供基本上没有攀污赵匡胤,其中夹杂的几句诅咒更像是为赵匡胤免除嫌疑而专门塞进去的。郭炜肯定不会怀疑是章瑜在其中弄鬼,毕竟章瑜并没有这种保护讨好赵匡胤的需要,更何况郭炜对锦衣卫巡检司的情报又不是没有其他的渠道,口供出来之后被造假的可能性完全可以排除掉。

问题就在于赵阔和赵匡胤之间新仇旧恨相继,实在是没有理由为他打掩护。

难道说……赵匡胤将赵阔卖给朝廷,以及赵阔的这份供词,这些全都是更深层次阴谋的一部分?想到这里,郭炜先是莫名其妙地打了一个寒噤,马上就是自失地一笑,莫非自己身处最高位的时间已经太长了,凡是都从阴谋论的角度去分析的毛病已经很重,因而都有些神经质了?里世界的传说、竹林贤者和共济会的故事……终究不能太当真了!

对方把一套阴谋弄得这么复杂有什么好处吗?难道经过这样一搞,大周君臣就会对赵匡胤全盘信任,从而把朔方军完全交给他任其施为?明显不可能嘛!就算这一次的事件不会导致朝廷移镇,不会让朝廷对朔方军的异动加倍警惕。那也不会反向操作的嘛顶多也就是对赵匡胤示以恩信而已,对实质性的东西基本上不会有改动。

过于精细的计划。一旦进入实施阶段是一定会出错的,郭炜可不认为以辽国的政治水平和政权能力有条件策划实施这么精巧的一件大阴谋。最重要的是,他们不可能预判和掌握大周君臣的反应,在这方面出现的变数绝对不是什么连环套计策能够涵盖的。

再说了,把事情越想越深,一个劲地往复杂化的地方去想,郭炜的阴谋布局能力也是不足的。他确实想不透,深思熟虑下去只会变成一团乱麻。

那就把事情简化好了。

假设赵阔的供词基本为真,只在某些关键点掺杂了几句假话,那么赵匡胤的反应为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正如自己方才的分析,赵匡胤对他自己据灵州以朔方军自立的前景完全不看好,却在赵匡义归国之后看好赵家在大周支持下开拓河西的前景。并且对朝廷监控朔方军的力度作不出准确判断。所以干脆壮士断腕,自觉地把赵阔交给朝廷,杜绝明显招致朝廷疑忌的因素。

而赵阔这个人呢,肯定对大周和赵匡胤都是心怀恨意的,不过以他的心志和纵横手段,自然也知道在当前的局面下直接攀污赵匡胤未必能够奏效。首先,大周君臣不可能不加甄别地就采纳他的口供。因为朝廷的疑忌而逼反赵匡胤的可能性不会太高;其次,朝廷即便有所疑忌,也未必就没有政治智慧顺利地完成移镇,那时候赵阔的所有谋算就更要落空了;最后,赵匡胤也不是傻的,既然他做得出卖掉赵阔自明心迹的事情,那么说不定也能忍住朝廷的疑忌,甚至乖乖地配合朝廷移镇。总而言之。赵阔若是简单地以言辞攀污赵匡胤,其成功率不会有多高。

所以赵阔此举或许有“实而虚之。虚而实之”的效果,在不能精确判断大周君臣的性情思路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利用君臣之间、京师与外藩之间天然的疑心病,不求有什么实际效果,只求在双方内部播撒不信任的种子。

你赵匡胤不是要向周国的皇帝表明心迹吗?那就让你所求不成。在主体任务失败的情况下,还能在大周君臣之间生生地制造出不信任来,那就是同时损害了大周和赵匡胤,即使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后果,对赵阔来说大概也能获得一点精神胜利……

郭炜轻轻地敲击着案头,对自己的初步分析微微颔首,这么解释倒是能通,毕竟处心积虑地编织出惊天的阴谋之网的可能性确实很小,像这种临时应变的报复心态和报复手段才是常态。

不过……从章瑜汇报的情况来看,那个赵阔还不止这么简单。

他为什么要坦白这些阴谋出自辽主的授意?为什么还要把辽国、定难军、朔方军联盟的构想都说出来?以他可以熬过刑讯而组织起一套明晰的供词这种能力和意志,死扛着不说、只稍微供出一点点、把罪名全部揽到自己身上……这都是可选项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