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水灾的影响(2 / 2)

加入书签

至于化肥和良种,根本就建立不起来重化工产业的郭炜是完全不敢去想的,眼下能够做的只有几件事情——烧出石灰来,环境杀菌可以用它,改良南方的酸性土壤更可以用它;在北平府和将来的浿水流域慢慢培育出耐寒水稻来,为最终进军东北奠基;将占城稻本地化,让这个早熟品种促进南方双季稻模式的形成。

说起来也算是幸运,皇帝向占城的使者寻求占城稻种,这个消息在大周的官场中默默地扩散着,却不想几个月不到就在泉州地区出现了反响——泉州当地竟然早就有定居的南洋商人种植占城稻,都已经种了十多二十年,种子那是足够的多啊!

泉州知州乔惟岳报上来的这个喜讯,除了让乔惟岳这个名字进入了郭炜的脑海之外,就是让郭炜对着这个消息啼笑皆非了。

自己还真是被思维惯性给迷惑住了,总以为占城稻就是从占城引进的,而中国则是从北宋中后期才大规模推广种植占城稻,那么显然在这个永乐四年的时候中华大地上是没有占城稻的,需要问占城人进贡稻种的。谁曾想泉州这个当代东方最大商港定居了那么多的南洋商人,而且他们还把家乡的占城稻也移植过来了?

对自己的知识过于自信未必是什么好事啊……如果不是皇帝向外藩使者主动索取某种作物种子这样的稀罕事成为了官场逸闻,并且恰好引起了泉州知州的注意,而这个知州又恰好知道这种水稻,占城稻种的事情哪里有这么快得到解决啊?其实要是郭炜对自己的后世历史知识不是那么傲然自信的话,只要在南方进行一次普查,都不用等占城使者来就可以用上占城稻了。

不过直到目前郭炜给这个时代的农业也仅仅带来了这么一点点促进,所以他很注意赵曼卿提出的那种办法,期待着这些一点一滴的小进步能够逐步改善农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力水平。

“不光是需要给这些州县的民户免除夏税,也不光是需要官府向他们贷出粮种,以这些民户的夏收水平,熬到荞麦秋熟恐怕还会连续食不果腹,要让他们安心在家种地而不逃亡,官仓还要额外贷出供他们糊口的粮食。”

李昉面对皇帝的疑问,回答起来依然是不紧不慢的,不过语气用词却非常坚定,他也是有丰富地方理政经验之后才升入朝堂的,当然知道底下人的汇报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唔~”郭炜伸出双手揉了揉太阳穴和眉心,勉强振奋了一下精神,“那就免除今年的夏税,秋税也免一半!粮种、粮食都给他们贷,按人口计贷下去,一年还不清就放宽到两年……总之,不能是朕的施政迫使他们逃亡,朕立志混一中国致天下太平,可不是让京畿附近的百姓遭一点灾就要被迫逃亡的!”

随着郭炜能够转化到这个世界来的技术越来越少,随着他统治的地域越来越广,让他头疼的事情也就越来越多。

就像这个用官仓向民户出贷粮种和粮食的办法,当然对灾民安稳度荒很有帮助,但是官府的风险也是不小的,尽管不会有什么灾民敢于赖账,但是总有几家人可能出点三长两短什么的,那贷出去的东西就血本无归了。

当然,从总体上来说,官府并不会亏,成为死账的比例总不会太高,而其他民户还贷都是要加一定的利息的——比寻常高利贷低很多,但是足够冲抵死账还有余了。然而承贷出去的官员多多少少需要为那些死账担上责任,这也就是李昉一直坚持着要郭炜亲口应许的原因了,只有皇帝开口了,那些实际办事的官吏才能卸去重责。

郭炜知道这个,他心里面也有些恼火官吏不肯担责任,不过他同样理解官僚们的习性,所以这样有可能出现亏损的仁政,就全部由皇帝自己一个人担了吧……自己好歹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穿越来的,总不至于连梁惠王都比不过?再说梁惠王的那点仁政,在孟子眼里才不过是些小恩小惠而已。

难道自己还舍不得这一点小恩小惠?治下的国土都这么大了,黄河中游州县是遭了水灾,减产歉收直接影响到了夏税,但是江南、蜀地、幽蓟、关中这几大片地方气候还算正常吧,有些地方说不定还是风调雨顺的,那里的税赋应该可以补得上这点损失的。国土大总有国土大的好处。

更何况,江南、河东持续推进的新税制,现在总应该结出些好吃的果子来了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