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契丹的和议请求(2 / 2)
不过光是做这类战略分析,却不是一个首相的核心职责,如今枢密院军咨部运筹司的几个资深军咨虞候都可以做得到,作为文臣之首的宰相,尤其是掌管政事堂的首相,王著当然还需要更多的为君分忧,在分析完了以后还能够提供恰当的应对之策,这才是宰相的功力。
所以王著继续说道:“不过我军虽然新胜,既收取了整个河东,还一战歼灭了十万契丹铁骑,兵威足以震慑北疆,然而我军其实也已经无力在北境发动大战了……”
王著的这些话倒是最近朝堂上的老生常谈,毕竟灭亡北汉的这一战已经消耗了很多军资粮草,因为禁军按照计划稳妥作战,因为契丹军在忻州等地计划外的烧杀掳掠让大周承担了计划外的赈济,河北等地多年的积储差不多耗费了大半,现在已经难以支持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作战了。
至于河东地区,在北汉十多年的穷兵黩武与搜刮之下,早就是疲弊不堪,再不复隋唐时期的河东胜景了。原先的北汉统治区人口比契丹的南京道还要少,开垦的熟地也未必更多,而北汉主向契丹称臣纳贡需要的钱帛却都要靠向内搜刮而来,所以原北汉统治区的赋敛比契丹以前在南京道的还要苛酷,所以新收的河东地区比当初打下来的幽蓟地区凋敝得多。
郭炜在北伐取得了幽蓟之后,尚且对那里休养生息了好几年,才让当地的人口密度与生产水平赶上了南边的河北其他州县,才慢慢地改变了范阳军和卢龙军起初的单纯防御姿态,让这两个军镇的驻军逐渐可以越过燕山进入草原烧草防秋了。
河东地区原北汉统治区要想恢复到南边潞州等地的繁荣程度,甚至与河北地区比肩,需要的时间可不会短了,而在此之前,河东的确支持不了一支大军出塞。
这些客观情况,那是完全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人口的增长、原有耕地的出产、新增耕地的开垦……这些都不可能鼠标一圈一点就完成的,郭炜顶多也就是通过相关的税赋减免和农具支持给当地的发展略微加加速。
“两国就此罢兵休战,完全是势所必然,然而陛下所言的契丹主卑辞厚礼,臣却并未感觉到。”说到了最后,王著如此总结着,“既然是契丹主动请和,其向我朝进贡些土产乃是分内之事;以愿意南归的晋臣和骨殖加上契丹从东京掠去的各种典籍换取其北院大王等人的遗骸,也算是两宜之举;但是虏主要求与陛下约为兄弟,让我朝和辽国成为兄弟之国,这等要求却是太过僭越!至于其要求在渝关等地开辟榷场以利两国通商,则更是异想天开了。”
郭炜默默地听完王著的长篇论述,最后也没有表态,只是在殿中四下里扫视着,看看其他大臣的神情。
“是啊,胡虏一向畏威而不怀德,不知恩信,不向我朝称臣纳贡也就罢了,如果能够与其成为兄弟之国,陛下贵为天子,怎能与虏酋约为兄弟?昔年晋王与虏主耶律阿保机约为兄弟,那时候晋王也只是大唐的藩臣,可不能与天子相提并论,而且不久虏主就为利背盟,这等毫无信义之辈怎能纵容?”
次相吕胤则是把自己的意见集中在耶律贤提出的兄弟之国这个主张上面,引经据典地对王著表示支持。
郭炜在心里面笑了笑,虽然曾经被耶律德光打进过东京来,不过文臣们那股中夏、上国的傲气还是没有丧失啊……的确,大周既不是依赖契丹的扶持而上位的,又不曾被契丹军打断脊梁骨,而且周军在对上契丹军的时候基本上都占据着优势,朝臣们又怎么能够容忍双方平起平坐呢?想当年石敬瑭完全依靠了契丹的扶持才夺得帝位,但是他对耶律德光称臣称儿,却还是很让藩镇们讥诮的,即便石敬瑭有着足够的军事优势,他的声望却仍然非常糟糕。
嗯,自己也没有打算和耶律贤兄弟相称,两国之间实现暂时的和平是可以的,毕竟大周眼下已经无力再展开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作战么……不过什么兄弟相称和两国成为兄弟之邦就大可不必了,即使大周是兄长,自己论年龄也是兄长。
在地位礼仪方面的让步和岁币可以买来和平,可以减轻百姓的负担,这种荒诞话郭炜从来都是不相信的,战争又不是单方面承担成本的,自己这边承受不了持续的战争,未必对方就承受得了,岁币或许比军费要省,但是也帮助对方省了军费,还给对方增加了收入,这一出一入之间的差别,似乎智商正常的人都看得出来。而且要是自己真的没有一战的能力的话,改变双方的地位关系和岁币就可以保证安全么?对方难道不会自己来取?
能战方能和,这才是真相,正如现在主动请和的是耶律贤。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