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李弘冀的谋略(1 / 2)

加入书签

第九章 李弘冀的谋略

“现在朕用兵之心已决,只是如何用兵、用在何处,朕心中仍然难以决断。朕的手中有三道奏章,事关两个用兵方向,如何抉择,就要在今日与众卿议定。”

李弘冀说着话,却并没有取出三道奏章的原件或者抄件,而是拿出了吏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陈乔根据奏章提取总结出来的开边策,其中完全隐去了涉及上奏人的言辞,只是将重点放在了战略决策方面。

一共是两条开边策。

第一条,趁着周人空虚,用计袭取淮南。

这一条的要点就是,周朝在淮南诸州的戍守薄弱,少有禁军屯驻,主要就是倚仗其新练就的水军横隔大江。而随着周朝近年来的连年用兵,荆、湖和现在的蜀地都占用了大量的水军,其余的禁军也是往返数千里,师旅罢弊,这在兵家看来正是叫作“有可乘之势”,谋取淮南正当其时。

不过周军素来强劲,周朝的国力更是如日中天,针对这样的对手去谋取淮南,胜了固然很好,万一要是败了,就很可能招致周朝的全面报复,以至于有覆灭之忧,因此也得准备好万一失败之后的退路。

所以谋取淮南的策略就是——以一个重要节镇率兵数万渡江,沿着漕渠和淮水径直夺取寿州,占据正阳桥,阻断淮水两岸。与此同时,国主即刻上表东京,就说这个节镇举兵叛乱,请求上国帮助平叛。

如此一来,若是进展顺利,淮南百姓依然心怀旧主,那就能够很快尽复江北淮南之地,那时候我军守淮之势已经整固,纵然周朝反应过来,调集大军救援淮南,估计也是无能为力的了。

而要是进展不顺利呢,不能有效阻断淮水两岸交通,让周军可以顺利增援,那国主就将这个节镇族诛以谢上国,表明国主忠诚奉事上国的心迹。

当然,这种类似于死间的计策,执行人只能是方略提案者本人,其他任何人都不会愿意承担这个节度使的角色。

第二条,趁着周人无暇他顾,击灭吴越。

吴越和我国乃是世仇,更是长期以来的心腹之患,我国之所以灭闽国功败垂成,就是因为有吴越插手,而在昔日我国进取中原的时候,吴越更是掣肘得厉害。这样的一个国家,向来就是靠着攀附中朝来牵制我国的,他日北军要是来攻伐我国,吴越必然会成为北军的向导和盟军。

这种国家一旦有机会击灭的话,那就应该尽快击灭,而当前就是最佳的时机。

吴越军本身素来不强,对我军多处于下风,之所以吴越能够一直存在,那是因为有中朝的庇护,而现在正是中朝战线拉长、兵力紧张的良机,吴越此时获得中朝救济的机会很小。

而且为了进一步麻痹中朝和吴越,让我军对吴越的攻击更有突然性,让中朝更加反应不及,还可以弄一点诈术。

这里就和取淮南的计策有些像了,只是在细节方面略有不同。

首先,在宣州、歙州两地诈作叛乱,然后国主声言讨伐,并且向吴越乞兵合击叛军。作为同样向中朝臣服的两个外镇,吴越总是需要响应国主的这种正常请求的,更何况国主还可以用钱帛买他们出兵。

一旦吴越出兵帮助国主“平叛”,那么宣州、歙州这里的大将就率军迎击,而金陵的兵马更紧随其后向吴越军发起攻击,如此一来,吴越军旦夕可灭,吴越也是很快就会灭国。

只要能够尽速灭了吴越,我国就完全据有大江之险和江南财富,如此军威和国威大振,反应过来的北军也就未必敢为被灭的钱家出头了。

总之,有些算计属于如意算盘,实际操作起来未必可以如愿,不过这两条开边策都认准了周军用兵蜀境难以兼顾其他地方的关键,并且对此大做文章,而李弘冀正是被这一点所打动。

计划还不够完善,还有那么一点一厢情愿的味道,这都不要紧,只要抓住了关键——周军的战线拉得太长,短时间内难以兼顾相距甚远的东西两面——那么这些计划都是可以逐步完善的,今天在澄心堂议事就是为了这个。

在当前的局势下能不能用兵,这是不必讨论的,李弘冀已经下了决心,现在要讨论的就是两个攻击方向到底选哪一个,又或者能不能两个一起来,然后具体应该怎么布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