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洞口之战(一)(2 / 2)

加入书签

费了老鼻子的劲,郭炜才让这个魂不守舍的指挥使明白,皇子殿下只是找他询问下前锋的战况,还有史彦超的下落。不过就算是闹明白了问题,这个指挥使回答起来仍然是啰啰嗦嗦前言不搭后语的,郭炜连询问带推敲了半天,这才分析出当时的情况。

原来史彦超又是把自己当作了陷阵营的猛将兄,本该为整个效顺军负责的大将,却亲自带着一个都去给全军当前哨,然后见到密密的芦苇丛也不知道加强警戒,结果一头扎进了南唐军的埋伏圈。南唐军伏军四起,前哨的一百人顷刻间就没了性命,骤失主将的效顺军一时有些彷徨失措,五个指挥使也不知道是该战该退或者由谁来统一指挥。没等效顺军拿定主意转身逃跑或者下马列阵迎战,南唐军的伏军就冲出芦苇丛粗粗组成阵势向他们杀了过来,淮水之中的南唐军战船也靠拢南岸向效顺军的后列抛射石弹,效顺军上下一时丧胆,于是就转身溃逃了。

当然,郭炜看出来了,这个指挥使的叙述多半属实,不过“效顺军上下一时丧胆”还不如说是“指挥使们统统丧胆”,看溃兵的整个序列,五个指挥使能够跑在队伍的前列,可不光是因为马好,而在前面一千多人马的一大坨之后,又陆陆续续跑回来几百人,只能说很多军士见机转进的本领是远远比不上指挥使们的。

不过郭炜现在是没空对效顺军执行军纪的,一则这是郭荣御驾亲征,战后的军纪处理还轮不到郭炜;二则效顺军已经败下来了,后面的战斗也指望不上他们,郭炜用战场机断的权力来整肃效顺军毫无必要。现在的郭炜就是要管好自己的锦衣卫亲军上前接战,至于这些效顺军溃兵往后面赶得越远越好,所以答完话的那个战战兢兢的指挥使也被郭炜轰了回去。

这边刚刚问完话,一里地以外的前哨旗号又变了,白旗又是向着东方举起,然后是青旗、黑旗和红旗被举起来冲着东方在空中急速旋转挥舞,稍后红旗就被换成黄旗,仍然是朝着东方旋转挥舞。

已经没有疑问了,前面肯定是出现了大股的敌军,完全堵住了沿淮水东进的道路。这些敌军应该就是伏击了史彦超并且对溃逃的效顺军进行追击的南唐军,所以一开始是急速靠近的,不过这个时候他们也应该看到了自己的锦衣卫亲军严整军容,所以开始列阵从而进军速度变缓。

郭炜连声发令,中军旗号随着号角声不断变换,前哨的龙枪军指挥依令拨马回归本阵。随着郭炜连续的号令,金枪军在行进中散开并且靠着淮水变换成十排横队,每排近八百人(原本足额八千人,在濠州城外伤亡了近百),六排火铳手居前,四排长枪手殿后;龙枪军则集中到金枪军的右侧,以一百人为正面的近似方阵遮护住金枪军的侧翼,然后全军就静静地等待着敌军的到来。

南唐军的骑兵本来就不多,这次又是船运过来的,除了少量斥候部队有马,郭炜相信南唐军的主力就是全步军。清除敌军的斥候游骑可以用龙枪军,对付列阵的步军使用龙枪军就不划算了,直接冲阵固然很笨,手铳的射程也未必比得过敌军步弓的抛射,对付步军也用步军就是了。

林仁肇骑在马上意气风发,手下劲卒跟在他身边乘胜追击,旁边船队在族弟林仁淼的率领下也是紧紧伴随。自周唐两军交战以来,本方屡战屡败,自己也有多次失利,不过每次失利都保住了基本的实力,而且还取得过不少胜绩,得以领池州团练使,在唐军中已经算是出类拔萃了。这次在洞口芦苇荡中的伏击战,更是阵斩对方大将,据后面抓到的俘虏所说,这员大将还是独立的一军统帅,也是实授的一方节度使,这个功绩报到金陵,自己也能够建节了吧。

敌军都是骑马步兵,除了中伏的和一开始迎面遭遇的都被歼灭了之外,剩余的溃兵其实是追不上的。不过在林仁肇率军坚持不懈的追击中,敌军还是不断有掉队被斩被俘的,所以林仁肇追击得很欢乐。

追着追着,就听到前面响起一连串的砰声,接着那些溃兵忽然就往两边散开了,然后再继续逃跑,透过越来越稀疏的溃兵阵容,林仁肇看到了一队阵容严整的骑兵,不由得心中一凛,于是立刻果断下令停止追击,全军迅速布阵准备迎敌。

对面那四五百人规模的骑兵却并没有对本军发起冲击,而是在一阵号角声中退了回去,林仁肇不敢大意,只是下令全军列以方阵缓步向前,自己则带着亲兵骑马趋前查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