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不速之客(2 / 2)
“我在想你那个小楚兄弟,”转回头来,王兆京略一思索,摇头笑道,“看来咱们之前打听到的信息没错,他还真是渠水县团委的一个小办事员。”
“当然,那还能有错,”陈鑫嗤笑一声,说道,“你也不看这消息是谁打听来的。”
“没错是没错,可你想过没有,凭他与安东之间的关系,若是下海经商跑边贸,会有什么样的成就?”王兆京吱的咗了一下牙花,像是在问陈鑫,又像是在问他自己。
“那还用说,”陈鑫毫不犹豫的说道,“知道这次安东只是一松手,我们单位少支付了多大一笔开销吗?150万,整整150万。我敢说,要是楚振邦也来做边贸,不用太多,安东只要给他介绍两笔生意,估计就够肖总那些人赚几年的了。”
王兆京细细思索了一会儿,不以为然的摇摇头,紧接着又问道:“就像是你说的对吧,那你再说说看,既然有这么好的条件,他为什么不好好利用?”
“哦?”陈鑫一愣,说道,“这我怎么知道?我自己还想不明白呢,难不成这世上真有不爱钱的人,还这么巧就被咱给碰上了?”
“我想你可能看错了,”王兆京笑了笑,终于说出了他自己的看法,“若是我没有看错的话,楚振邦应该并不是甘于寂寞、安于平淡的人,这个小小的渠水绝难容得下他,他……应该有更大的野心。”
陈鑫眨巴眨巴眼,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好半晌之后才信心不足的说道:“不会吧,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不好说,你要非问的话,我也只能说是一种直觉,”王兆京耸耸肩,笑道。
“要那样的话我就不明白了,”陈鑫显然是不相信他这种说法,“他要是想有点作为的话,走安东那条线,怎么不比呆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强啊?”
“人情有时竭啊,”王兆京叹口气,说道,“用的次数越多,消耗的就越快,等到这点人情用完了,说不准情分就变成仇怨了。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可惜能看透的人不多,楚振邦这么年轻就能看透这一点,呵呵……你看着吧,如果我没说错的话,这个年轻人将来定然有一番作为。”
………………………
一下午的时间并没有那么容易过去,原本定在上午的例会转到了下午召开,从三点到五点,将近两个小时的例会,在将近散会的时候,常副书记宣布了一个消息,等到夏令营活动结束之后,投资商捐赠的60辆自行车将会在单位系统内出售,收回的钱将会有一“大部分”纳入团委的活动经费。
考虑到举办完了夏令营活动,自行车就算是二手的了,所以在出售的时候会有一个折旧,具体的价格在每辆三百元左右。
很显然,除了楚振邦之外,团委的这个决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好消息,尽管三百这个数也相当于人们半个月的工资了,可相比起那些自行车本身的售价来说,明显是低了一半多。用刘金栋的话来说,主要的遗憾在于那些投资商的代表还会在渠水呆上一段时间,这时候拿人家捐赠的东西当福利分派实在扎眼,如果不考虑这一点,这次大家就真的有一份让人眼红的福利了。
尽管自己才是这批自行车真正的捐赠人,可楚振邦也不好在这件事上说点啥,主要是前世类似的事见多了,这时候反倒不觉得有什么意外了。别说是几十辆自行车了,那些捐给灾区的物资,不也有人拿来以分发福利的名义吃掉了?
安安稳稳的熬到下班,楚振邦先回了一趟家,跟老妈说好晚上不回来吃饭,这才折往县政府招待所。
楚振邦骑车出现在招待所大院里的时候,陈鑫与王兆京正坐在餐厅大堂里说话。两人订下的桌子靠近落地窗,正好可以看到大门的位置。
“他来啦,”陈鑫坐在王兆京对面,正好可以看到楚振邦进门,他推推王兆京放在桌上的胳膊,说道,“是……是骑自行车来的。”
王兆京扭头看了看,笑道:“难道他就没想过从安东那里要一辆伏尔加回来?”
“他要是肯在安东那里开口的话,别说是伏尔加,我可以给单位的领导打报告,批给他一辆日本车。”陈鑫撇撇嘴,他对伏尔加那一类的苏联车很不感冒,这年头谁还开苏联车啊,没看北京的的士都要改换国产夏利了嘛。
“行啦,咱们出去迎一下,”王兆京不置可否的笑了笑,站起身来说道。
“王哥,难道一会你真的不打算给他提聘用的事?”陈鑫追在他身后,临出门的时候还问了一句,“我看你之前提的那个条件还是挺有诱惑力的,没准他能答应呢。”
王兆京放慢脚步,犹豫了一下,摇头说道:“不,我相信我的眼光,他不是那种能够轻易说服的人,一个搞不好,说不定还会起到反效果。咱们什么都不要说,就是叙旧、联络感情。相信我,对他这种人你并不需要刻意去拉拢,只要常来常往,建立一份交情,等你有所求的时候,他也不会装作不认识你。”
“又是直觉?”陈鑫说道。
王兆京脚下不停,哈哈一笑,推门出了大厅。
虽然之前楚振邦说过由他请客,不过陈鑫与王兆京显然没把这话放在心里,在楚振邦来之前,两人就把酒宴订好了,甚至连帐都结算过了。
菜是三凉三热,两荤四素,酒不是什么好酒,很常见的全兴大曲,尽管是纯酿,可每瓶的价格也不会超过四十。要是按照陈鑫的说法,这小破县城实在是太落后了,若是可能的话,他更愿意三个人连夜去白岭,那里的条件要比这里好得多。
不过王兆京却对此毫不介意,回忆起过去,他还曾经到过比渠水更加落后的地方。
三个人喝着酒说这话,东拉西扯的,也不知道怎么就把话题扯到了南德正在操作的物资换飞机业务上。这件事最近一段时间在国内吵得很凶,媒体上、电视上都有相关的讨论,大多数的声音都是正面性的,给予了肯定。作为直接操作这件事的中间人,王兆京的谈性很浓,而且也没有什么隐瞒,基本上楚振邦问到什么他就说什么。
按照王兆京的说法,这桩易货贸易最初与南德没什么关系,它的发起人是北京几位退下来的老军人联系的,这些老军人大部分经历了五十年代中苏交好的阶段,在苏联那边有些关系。几位退下来的老军人在远离了当初的权柄之后,还打算发挥一些余热,于是弄了个扶贫基金,主要是为支持那些贫困落后的革命老区改变落后面貌。南德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与这个基金会有了接触,顺手就把这个事接了过来。
说起这桩贸易,王兆京多少有些得意,不过得意之余,他也流露出一份别样的感情。或许是喝多了的缘故,他提到如今这桩贸易已经到了收尾的阶段,基本没他什么事了,再过一段时间,他就会调往海南,操作集团在那边的事务。楚振邦听得很仔细,从对方的话里话外,他都能感觉到一份失落,那是一种被人为雪藏的失落。
作为一个重生而来的人,楚振邦知道王兆京去海南的目的何在,如果历史的进程没有出现太大变迁的话,想必曾经震撼整个华夏的海南地产泡沫现在已经处在最初的酝酿阶段了。
改革意味着社会的变迁,意味着观念的转变,意味着思维方式的碰撞,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烟波浩荡的九十年代,整个世界除了苏联的解体以及包括海湾在内的诸多局部战争之外,再没有哪个国家经历过中国这般剧烈的社会变化了。
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伟人的话,既然是摸着石头过河,那就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不小心跌到水里的时候,而海南的地产泡沫似乎就是改革跌进水里并溅起水花的一次。说到底,那场风波就是由房改带来的,其中掺杂了很多恶化因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