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皖南乡绅的妥协(1 / 2)

加入书签

工业兵团的消息一传开,许多南洋青年们就纷纷陷入议论抉择之中。加入工业兵团固然方便,而且还能一展所学。但哪个年轻人心中不流淌着沸腾的热血,谁不愿意去战场之上,与敌人浴血拼杀。他们没有见识过战争的残酷,在他们的想象中,战争反而是令人向往的英雄的舞台。

他们虽然听说华军长新军的考核有多么多么严格,一般情况下,新兵想要被编入革命新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有两种途径可以加入新军主力部队,一是进入保卫军,积攒有战功,或者训练成绩优异,可以被选拔编入革命新军。二是考入铁血军校,经过系统的军校学习培训,毕业后,大部分可以编入新军,担任各级军官。

有人综合考虑之下,决定还是加入工业兵团,一展自己所学,为华军长的重工业计划,做出自己的贡献。也有人就是不信那个邪,非要去参加革命新军的入门考核,颇有点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劲头。

回到芜湖,华飞迅速电报合肥,让华二带上部分懂工业建设的人才赶来芜湖。同时,根据现状的情况,对他势力范围下的地盘,进行了重新的军力部属。在合肥驻扎二团保卫军,李乾玉的新军第三团驻守三河军营。其他所有军力,全部调往长江一带。其中太平府当涂县驻守一团保卫军,和州驻扎一团保卫军,无为州驻扎一团保卫军,铜陵驻扎二团保卫军,贵池驻扎一团保卫军。剩余的二团革命新军主力和二团保卫军则全部驻守在长江重镇芜湖。

通过这次军队的全面调配,华飞几乎把他一大半的军事力量部署到长江一带,从而形成对皖南地区地主势力保乡团武装的威慑,更是对安庆的革命党武装,造成牵涉。

长江一带的几个城市,只要任何一地预警。华飞都能通过海军军舰和民用运输舰,迅速把芜湖的主力部队调往增援。如果合肥预警。他也能通过水路,沿裕溪河进入巢湖,从而达到高速快捷机动的战术目的。

完成这些部署,华飞则召集曹原,莫海宇,希伯,张南寻,赵念乡等人。火速制定全面地重工业建设计划。

在地图上,当涂的马鞍山附近早就发现铁矿,所以钢铁厂建在这里,当无疑议。铜陵地区盛产铜矿,开采冶炼可以加入建设日程。另外芜湖,安庆,巢湖等地盛产石灰石,是建设水泥厂的良好选址。至于煤炭。石油等重要能源矿产,因为有限的地盘上几乎没有这些资源,所以只能暂时搁置。

另外为了加快工业的建设步伐,吸引更多的配套工厂和其他资金的注入,交通建设也不可滞后。煤炭资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主力重要能源之一。而皖北地淮南和淮北。都有大量的煤炭资源。

未雨绸缪,所以华飞还需计划修建一条通往皖北的铁路。在华飞的初步草纸上,一条把合肥,巢湖,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全部连接起来的三角形铁路。已经列为重要工程。

修筑铁路的意义,不仅可以加快地区间的资源调配运输。加快工业产品的物流速度。同时也能让华飞地军队,在这个地区形成更快速度的调动。其战略意义,不言自明。

别看这简单地几笔。其中所耗地资金。由张南寻。赵念乡等人初步一估算。足足把华飞吓地半天不敢说话。单单铁路地造价总支出。就超过一千万元。这还是保险估计。而钢铁厂。也并非三个字这般简单。想要炼出一炉钢来。必须还要诸如矿山、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焦化厂等等许多配套工厂。

至于基础重工业形成后必须发展地军火。机械。汽车。轮船等等许多制造业。更是让华飞想都不敢想。摆在他眼前地现实就是。一。钱不够。二。摊子太大。人手不足。

所以一个不可回避地选择就是。你是把所有地资金和精力全部投入工业建设。还是侧重于军事力量地发展。这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地问题。如果你全部投入工业建设。虽然会带来强大地后劲。但军事力量发展受限。谁能肯定即将爆发地二次革命。华飞会遭遇什么样地状况呢?可如果只顾发展军力。穷兵黩武。也绝非长久之计。

就在华飞苦恼不已之际。郭通来报。皖南地区地地主乡绅派来代表。求见华督军!

咦?华飞自从进驻长江流域以来。一直与这些联合自保地地方乡团保持着距离。大家你既不触犯我。我也暂时不去理你。可这个时候。他们却主动派来代表。想要做什么?

“让他们会客厅等我!”华飞丢下手中地笔。揉了揉腥红地眼睛。起身出去用冷水洗了把脸。振奋精神走向会客厅。

周忠等三名皖南乡绅代表,在客厅足足喝了一盏茶地时间,都还不见华飞出来见客,然而几人却连大气都不敢喘,只得故作镇定地东看看西瞅瞅,丝毫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满。

他们这次前来拜访华飞,可是身负重任啊!当皖南的乡绅地主们闻听华飞从上海回到了芜湖,几乎所有人的心头都是情不自禁地一跳。这个华杀神在上海掀起一阵腥风血雨,愣是把偌大的青帮搅得四分五裂。尤其是他那毒人特战队,更是令人生寒地,一夜间刺杀十多名青帮大佬。如今他回到芜湖,第一件事情竟然就是调兵遣将。他要做什么?这动机不是很明显嘛!

于是那些乡绅地主们,再也坐不住了。经过上海的事件,他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还真没有他华杀神害怕的东西。而在面对华飞近万武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新军战士面前,没有人会认为,仅凭他们那良莠不齐的乡团,会能抵挡住华飞前进的脚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