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章 箭阵(2 / 2)

加入书签

左右都迟疑不敢妄动,丞相董突俯首谏道:“大可汗万万不可暴露了方位,免得汉人军队垂死挣扎,威胁您的万金之体!”随侍的甘州回鹘各部贵人一起拜伏到了地上。回鹘部族当中贵人之间的猜忌比中原尤甚,此时若不表白忠心,引起大可汗怀疑,日后定是身死族灭的下场。

药罗葛.景琼见状哈哈大笑,他年轻时也是回鹘部落中一员勇将,和归义军打过仗,也和吐蕃人打过仗,如今年迈体衰,这才不亲自上阵,眼下众臣僚如此着急他的安危,方才体现出当年冲锋陷阵的价值来,他手抚着自己的长须,高声喝道:“勇士们在前方浴血奋战,我这当王上的怎可学那缩头乌龟一般。来人,掌起王旗!”随身亲卫不敢怠慢,当即撑起了王旗。

这王旗高达三丈,方形的白色大旗长宽有各七尺,上面描绘着药罗葛部族的图腾神物和众星捧月图形,大旗下面还飘荡着九条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豹尾。往常甘州回鹘大可汗巡行各方,只要竖起王旗,方圆数百里内的部落头人都要觐见称臣。这杆旗帜的威势,整个甘州回鹘诸部,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此刻药罗葛.景琼头戴着五叉朝天冠,身穿白色黄纹章的回鹘王袍立于旗下,拔出弯刀向正在冲锋的勇士致意,他的身边四面大鼓一字排开,各有两个力士运起全身力气猛力敲打,激起了南北两面正在竭力冲向汉人行军纵队的回鹘勇士的大声欢呼回应,一时间,狭窄的官道两侧,回鹘人的喊杀声,欢呼声,轰隆隆的马蹄声,回鹘各部镇将,达干统兵管指示冲锋射箭的鸣墒声响成一片,回鹘人的士气高涨到了极限。

从岚州军所在的官道中间望去,目力所及之处,漫山遍野皆是不断从山谷中涌现出来的回鹘骑兵的身影,数不清有多少。若是普通军队,只怕早已惊慌失措,像没头苍蝇一样四处乱奔。

岚州军各营却似完全没有中伏的自觉,侦骑发出警报之后,前卫白羽营不慌不忙地往队列中间收缩,行走在岚州军纵队中间的恰是陌刀、横阵和射雕三个步军营,横阵营当即将随行的一百辆行军大车首尾相连成为车阵,刀盾们取出大盾横刀,在车阵前面严阵以待,而陌刀营和射雕营一南一北,二百多辆行军大车,一百辆弩车和四百多辆囚车散布在横阵营车阵的南北两侧,构成两道有无数空隙的弧形纺线,正好对着南北两面冲杀而来的回鹘骑兵。

在步军忙着构筑车阵防线的时候,善用弓弩的白羽、驰猎、踏燕三个游骑营在依靠着外围的弧形阵线勒马而立,训练有素的列好了两条各有三排骑射手的新月形军阵,游骑兵取出了专门适合静止状态下发射箭矢的硬弓,静静的等待敌骑的接近,在游骑营的身后,高蹄营和解烦营一千骠骑猬集在车阵之内蓄势待发,而重骑营黑云都那些人高马大的重骑兵还在不慌不忙的披挂全身铠甲。

此时,回鹘骑兵已经冲入到了岚州车阵三百步之内的距离,石休屠心中警兆顿起,这些汉人军队不但没有慌乱,反而如同一场演习似地完成了行军队形像作战队形的转换,“如果打败了,只好退守肃州。”这个荒唐的念头突然浮现在石休屠的脑海之中,他奋力将它甩在了脑后,本能似地从身后的箭壶中拈出一支雕翎箭,正待搭弦,呼的一声,一支利箭插着他的脸颊飞了过去,石休屠身后的一个亲卫惨叫一声,摔下马来。立马待敌的岚州弓骑兵发出了第一轮箭羽,他们硬弓的射程,足足比回鹘骑兵所用的骑弓长了一半。

岚州轻骑列阵放箭,便如同步军弓箭手一般,三队轮番发射,箭雨持续不断的向冲锋的回鹘骑兵前阵倾泻,这也叫骑兵么?石休屠嘴里骂着娘,一边努力伏低着身子,这白白骑了一匹战马的汉人骑兵,回鹘勇士只须冲到百步之内,个个都是骑马放箭的好手,到时候叫你们死得难看。三百步的距离,对冲击步军阵的回鹘骑兵来说,就是一条死亡和胜利的分界线,所有的回鹘勇士都坚信,只要冲过了这一段,剩下来的战斗将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确实是屠杀。当石休屠再次集中精神寻找汉人车阵的薄弱之处,准备引领骑兵突进的时候,发现迎面而来的箭矢似乎瞬时密集了许多,好些冲到百步之内的回鹘勇士刚刚挺起身子,还来不及发出第一支箭,就被重弩射落马下,被接连而至的战马踏得血肉模糊。

射雕营的连弩车在六十步以内的杀伤力是惊人的。因为此次出塞弓弩手过少,而辎重营在上次草原战斗中对连弩车的测试结果很好,陈德便给射雕营配置了一百辆连弩车。弩在近距离瞄准比用弓箭瞄准容易太多,而射雕营中的神箭手使用连弩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准确性,连弩的发射速度更是普通弩箭的五倍,这就造成了回鹘骑兵在车阵六十步的距离内恐怖的死伤,甚至超过了此前三百步距离死伤的总和。

注:马木留克战术,打仗时通常是采用先守后攻策略。骑兵们排成整齐的队形,用强弓一波接一波地齐射进攻的敌军(他们的箭术都很高超,能够在相当远的距离上准确射中敌人);待敌人被弓箭齐射大量消减阵形开始散乱后,马木留克骑兵才发起攻击。这时的马木留克骑兵会以严整的队形冲向敌阵,在接近敌人时再施放一拨弓箭,然后才冲入敌阵,以长矛或马刀与敌人格斗。

作者:马木留克是打败过全盛时期的蒙古人的军队,他们的战术不能说是没有借鉴意义。

,!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