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工业化进程(2 / 2)

加入书签

说罢和王承恩一起离开。

一边走,崇祯就一边问:

“你无事不进宫,是不是又来找朕要钱来了?”

王承恩笑道:

“这次不是要钱,是要人,别的人不要,就要炼丹的道士,再就是工匠,有多少要多少。”

崇祯皱眉道:

“炼丹的道士不是全都给你了吗!至于工匠,能够调配的也都调到了你名下,你让朕还往哪里去找人?”

大明炼丹的道士,锦衣卫将他们基本都搜罗到了王承恩手下,纳入了王承恩的化工工业体系,这些人多少了解一些化学上的事,与《化学》书本一对照,倒也上手很快,王承恩如获至宝。可是凡是大明治下的炼丹道士已经被锦衣卫搜罗一空,这方面的人力资源几乎已经枯竭。至于工匠,大明的工匠集中在北京和南京,北京曾经占了全部匠户的一半,不过原本在北京的工匠不断跑来南京,如今在南京的正式工匠甚至占到了正式在册工匠的60%以上,要继续从北京挖工匠也颇为不易了。

对于崇祯的回答,王承恩似乎早有准备,立即解释说:

“不错,大明治下的道士,恐怕是已经搜罗一空了,不过李自成治下,应该可以搜罗一些过来,锦衣卫挖点道士过来,李自成想必不会留难。至于工匠,浙杭那边有很多匠人,并非匠户出身,但是他们很多人的手艺甚至不在正式的工匠之下,再比如江西那里烧瓷器的工匠,芜湖和广东佛山那些民间炼铁的工匠,手艺都不赖,这些人招过来就可以用,这些人少说也有五六十万,皇上只要想点办法,招个一两万人不成问题。要尽快形成工业体系,除了要有人懂理论,还得有人动手才行啊!我这不是着急打造大明的工业基础吗!”

大明的匠户制度说起来也够苛刻的,匠户一旦成为匠户,世世代代就是匠户,而明末工商业大发展,很多务农之人或者城市市民转而进入工商业,很多就变成了手工业者,他们甚至比在册的匠户手艺更精,因为他们是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这些人也有一部分投在王承恩手下,的确很好用。

崇祯大悦,说道:

“这么说来,我大明在册工匠加上不在册的工匠,恐怕有一两百万之数啰!”

王承恩点点头:

“两百万只会多不会少!我的皇上,毫不夸张地说,大明是全世界的工厂,也是全世界的工业科技中心,垄断了全世界瓷器、丝绸生产,甚至小到一根铁针,也是大明生产更有竞争力。在这个时代,欧洲只有钟表、火炮有竞争力,在其他方面乏善可陈。作为全世界的工厂,大明从事工业生产的从业者恐怕至少是五百万以上,举例来说,炼铁世界第一,产煤世界第一,瓷器和丝绸就更不用提了。请注意,这是我们穿越之前就存在的事实。所以,我的皇上,我们得庆幸,有这么多工业人才,稍加培训,就可以变成我们新的工业体系的人力资源。反过来看日本人,他们有十万工匠就了不起了。在工业化的人力资源上,大明的优势简直是无与伦比。”

崇祯听了这话,在心中乐开了花,转而想到炼丹道士的事情,于是说道:

“炼丹道士的事情,让锦衣卫去煽动一下,估计李自成治下的那些道士也会动心。朕只是想知道,在化工方面,是不是有什么新的突破?”

王承恩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说道:

“最近可能在煤炭合成氨方面会有所进展,有了合成氨,生产化肥和硝酸铵就不是什么问题了。一个化肥,一个**,化肥可以大幅提高粮食产量,再也不会发生有钱也买不到粮食的事情,我敢说,只要有了化肥,就再也难以出现第二个李自成。有了硝酸铵,我们的军火工业又要提升一个档次。当然,最主要的,随着我们在化工和电力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很快就能形成一个逐步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如此一来,说不定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跑赢日本。”

崇祯听王承恩说居然可以攻克合成氨的难题,顿时笑逐颜开。在崇祯印象中,氨是在高温高压加催化的条件下才能合成的,在大明这条件下,若是能掌握合成氨技术,那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粮食问题将得到彻底的解决,自己这个皇帝当得更稳当不说,在与日本人竞争方面,也将赢得先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