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四川乱局(2 / 2)
龙文光闻刘之渤所言,当下说道:
“皇上此次遣秦大人前来,带来了密旨。皇上交代:第一,击退张献忠以后,不要相逼过甚,让他在重庆能够立足,千万不可将张献忠再赶往湖北。第二,李自成这一边,皇上吩咐不得公开开战,但是要设法挤走马珂。第三,摇黄十三家,要设法招抚。”
对于前两点,刘之渤也是认同的。但是第三点,说要招安摇黄十三家,刘之渤想起这帮土贼杀人如麻、令人发指的行径,立时抗声道:
“龙大人,虽是皇上旨意,但卑职认为,摇黄十三家蹂躏川东北十二年间,杀人盈野,坏事做绝,其恶劣程度比张献忠、李自成更甚。四川的东北几乎是千里荒野,田地荒芜,人烟断绝,根子就是摇黄十三家,卑职以为,此种禽兽不如的东西,决不能招安!以卑职之意,既然有新式火器,头一件大事,就是剿灭‘摇黄十三家’这些战斗力不强而又专事杀戮的‘土暴子’,恢复川东北的生产,驻军屯垦,以为收复整个四川的基地。”
秦知勇见状,心说这刘之渤就是个书呆子,现在四川这么个乱局,对付张献忠一个已是勉为其难。还要暗中挤走李自成,又是一道大难题。刘之渤更是异想天开,想把‘摇黄十三家’十万贼子一举灭掉。说他偏激吧,对于张献忠又是一口一个要慎重;说他慎重吧,在‘摇黄十三家’的招安上又极其偏执。秦知勇只得开腔了:
“刘大人,卑职充任锦衣卫多年,对‘摇黄十三家’也是略有所知。不错,摇天动、黄龙在时,摇黄贼以杀人为乐,杀人的花招什么都有,简直是禽兽不如。不过,摇天动、黄龙死后,‘摇黄十三家’虽然互不统属,但多听命于袁韬、武大定。这个袁韬乃是沔阳人,原来也是小有家资,因奸婶事发,这才投奔摇黄十三家。这个人不能说不坏,不过终不至于以杀人为乐。‘摇黄十三家’盘踞川东山区,十余年尚不能剿灭,如今强敌环侍,仅凭几杆步枪,要对付十万贼寇,只怕是杯水车薪啊。”
秦知勇不待刘之渤反驳,继续说道:
“卑职闻说,四川一些地方在六月也开始试种番薯,此物产量很高,一亩能产五六千斤,饥荒年头最是救荒之粮。贵州和云南也在试种。按照皇上的安排,除了四川本地试种番薯自救以外,等到九月番薯收获,届时云贵将会运粮来川,四川粮草匮乏的局面将有改观。至于‘摇黄十三家’,如果能够受降,总比围剿来得快些,生产恢复起来也容易些。”
杨展也很是不赞同刘之渤,于是说道:
“以末将愚见,对于摇黄十三家,还是以招降为好。先让摇黄这帮‘土暴子’见识一下新火器的威力,打他一个下马威,然后再招降,可收奇效。说起来这些为恶多端的贼子,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但末将说一句唐突的话,要是再没有粮草和军饷,末将也难以驾驭自己的手下不发生抢夺粮食之事。唉!这个乱世之中,你守规矩,就只有被抢掠、被屠杀的份。因此上,哪怕是好人,也会变坏,弱弱强食的后果,就是老实巴交的百姓也被裹挟进了贼寇的队伍,莫名其妙就变成了杀人恶魔。故以卑职所见,对于贼寇,能招降的还是招降为好。须知,剿灭贼寇绝非一日之功,到时战火连绵,必然荼毒一方,最后遭殃的还是百姓。”
杨展是武进士,这些年来连年剿贼,越剿贼寇越多,也就越来越认同卢象升的上疏——“民从贼,多起于饥寒;兵从贼,多缘于缺饷。”。四川东北的百姓没有活路,也往往只有从匪一途,从匪的投名状就是反过来屠杀百姓,“摇黄十三家”就是这样裹挟饥民从贼的。如今四川糜烂,绝非一个“剿”字就能解决。
龙文光苦笑了一声,说道:
“诸位,此次能够击伤张献忠,实乃邀天之幸!献贼虽然退兵,形势仍然极是严峻。皇上旨意说得明白,本官也以为,为今之计,只有遵照皇上的对策来办,才是正理。献贼本是流寇,让他占据重庆,就是要让他变成坐寇。流寇之祸,危害千里,防不胜防。坐寇则可采取限制和蚕食之策,消耗其力量和锐气,到最后其必会分奔瓦解,自取灭亡。从今日起,对献贼采取守势,轻慢其心。对于摇黄十三家,则无妨试一试一石二鸟之策。”
按照计划,秦知勇和杨展就负责招降摇黄十三家。
在展现了步枪、手雷和霹雳雷的威力,重创了“摇黄十三家”中的白蛟龙一枝后,秦知勇的锦衣卫联系的一个袁韬旧识来到了袁韬军中,转达了招抚之意。袁韬本是自命乡绅的人物,骨子里是热衷功名的,只因犯下不赦之罪,落草为寇,如今闻知大明有了恐怖的火器,感觉贼寇的前途很是渺茫,因此已是十分动心。那武大定原是贺人龙手下,到底做了大明的几天官军,也是阴差阳错才做了土贼,在了解到大明的新式火铳老远就差点取了张献忠性命之后,和袁韬两人权衡利弊,也决意改弦更张。
通过一番讨价还价,袁韬和武大定选择了当一个大明武将的道路。当然,当大明武将的道路可不是一帆风顺的。
袁韬和武大定投降大明之后的第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赶跑盘踞在绵州的马珂。当然,袁韬和武大定还是打着“摇黄十三家”的旗号,只是队伍里多了许多个带手枪的锦衣卫。“摇黄十三家”跟马珂早就干过仗,自然是马珂占了上风,现在反过来“摇黄十三家”要主动攻击起马珂来,袁韬可没有什么把握。对于这帮乌合之众,马珂可没有放在眼里。
;
↑返回顶部↑